|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贵州教育
官学的演变


明代,儒学教育在贵州兴起的根本原因,与整个封建政治形势有关。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儒师,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教。”他非常强调学校的“教化”功能,

而且规定教育的内容以儒家学说为主,目的在于“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对于西南边疆,朱元璋采取“怀柔”政策,把“移风善俗,礼为之本;敷训导民,教为之先”定为“安边”的基本国策,在加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推行儒学,辅以佛、道,强调“广教化,变土俗,使之同于中国”,旨在“使知君臣父子之道,礼乐教化之事”,以此作为巩固边疆的“长治久安”之策。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从皇帝到各级地方官吏,无论流官或土官,文臣、武将多有热心教育的人,凡政治力量能达到的地方,皆设学官,建立学校,修建孔庙,开设科举,体现“怀柔远人”之意,达到“建学校以化夷”的目的。

为了使教育能见成效,朝廷对贵州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贵州地方贫瘠,人民衣食难敷,因而在廪膳方面多有照顾。如洪熙元年(1425年),宣宗诏谕:“边郡开学教夷人,若使自营口腹,彼岂乐于学?凡贵州各府新设学校、未与廪膳者,皆与之。”二、命有司拨款修建庙堂斋舍,支持各地办学,同年,因铜仁知府周季奏请“发民创构庙堂斋舍”,宣宗又谕:“远方初开学校,若无庙堂斋舍,何以饬祀事,变夷俗”,于是命工部兴建;三、鉴于学校初设,缺乏师资,特准“悉择新选贡生补之”;四、放宽入学条件,扩大生源,如定番州学,初仅有廪生5名,候廪6名,增广10名,后经学官一再恳请,遂扩大为廪生10名,增广10名,附生30名,并允许另收“习礼土生”50名;五、对“于例不考”进入国子监的生员,加强辅导,令学官“加以训谕,开其知识”,并给以物质上的优待。

有明一代,派到贵州的抚按各官中,确有一批饱学、有识之士,如江东之、郭之章、毕三才等,他们励精图治,极力推动贵州教育发展。担任贵州提学副使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颇能履行职责,努力办学,如毛科、席书、蒋信、徐樾、谢东山等。府、州、县及卫所官员中,也有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如遵义知府孙敏政、清平卫指挥使石信、兵备道陈性学等。被谪贬到贵州的一些官员,如兵部主事王守仁、邢部主事张罛、邹元标等,在极艰苦的环境下从事教育活动,活跃学术空气。郡人而居官者,如王杏、田秋、萧重望、李谓等人,出于对桑梓的热爱,上书封事,奏请建学开科。更有一批科举出身的乡人,如王训、越癉、詹英等,对振兴贵州教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土官中的开明人士,如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安国亨、宣慰同知宋昂等,也大力支持办学。来自中州之民,希望子女读书习礼,保持中原风尚,通过科举谋求功名,也是积极支持办学的一种重要力量。总之,社会各方面都重视教育,办学蔚然成风。

官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学官直接管理学校,省设提学副使,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喻,他们既是教育行政长官,又是生员的师长。明代的官学和以往不同,“科举必由学校”,童生须经考试,取得“秀才”资格,方可“进学”,成为县学或州学、府学生员,并有“廪生”、“增生”和“附生”的区别。贵州的情况又与其他省有所不同。首先,原先的教育基础薄弱,比之中原落后了千余年,直到嘉靖年间才设贵州提学副使总管全省文教,且因府、州、县设置较晚,为数不多,故府州县学又远逊于邻近各省;其次,贵州地当军事要冲,先后设立近30个卫,且府卫多不同城,卫所官兵及其家属来自中原、江南及川陕,所以儒学教育首先在卫所发展起来,它在官学中的比重较大,并成为贵州教育的先导;其三,贵州是土司比较集中的区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官学是以司学的形式出现,这在国内是比较突出的。

在贵州的官学中,卫学占有重要地位。按明制,卫所自成区域,统管所属军户,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单位。因为军户都来自中原、江南、川陕等文化较发达的地区,进入贵州之后,普遍要求兴办儒学,使其子弟能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前程。为了使这些外来人口安心在贵州落籍,卫学普遍建立起来,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元置普定路儒学的基础上,首先建立普定卫儒学,为全省树立榜样。宣德八年(1433年),四川乌蒙军民府奏请建学,引起皇帝重视,诏谕各地兴学,可使“远人通知礼义,亦得贤才备用”,于是贵州各卫纷纷建学,相继建立了铜鼓、平越、都匀、龙里、新添、威清、平坝、安南、兴隆、赤水、安庄、乌撒、清平、偏桥、毕节、平溪、清浪等卫学,其数大体与府、州、县学相当。未建学的卫所,都是因本地已有府学或司学,可见军生受教育的面比较宽广。在明代贵州中进士的七十余人中,卫学约占2/3,以贵州卫的13人为最多。卫所除建儒学而外,又往往建立武学,凡卫所军官应袭子弟,年10岁以上者选送入学,通过科举授予武职。因为贵州先建卫所而后才立府州,故卫学不但先于府州县学,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府学是由卫所改置而成的。例如:都匀卫学改都匀府学,普安卫学改安顺府学,平越卫学改平越府学等。以上事实说明,卫学在贵州教育中,不但是官学的重要部分,而且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有别于其他省区。

贵州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在此以后才建立府州县学。最先建立的是思州、镇远、黎平、思南、铜仁、石阡等府学,继后在黔中地区建程番府学(后改贵阳府学),万历间始建都匀、遵义、平越、安顺四府学,对各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州、县学为数不多,最早建立县学的当推荔波县,州学以普安州最早。在明代贵州布政司所属九州十四县,建立州学的仅有普安、定番、黄平,县学仅荔波、婺川、永从、印江、新贵,不及1/3,而未建学者则有贵阳府的广顺州和开州,安顺府的镇宁州和永宁州,平越府的湄潭、瓮安、余庆三县,都匀府的麻哈、清平、独山三州,石阡府的龙泉县,思州府的安化县,铜仁府的铜仁县,镇远府的施秉、镇远二县。当时尚属四川布政司所管的遵义府,除正安州有官学外,其余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处县学都未获得批准,四县生员附于遵义府学。

综观明代贵州的府州县学,其总数与卫学相当,因为官学的发展主要靠官府推动,故省城贵阳的办学条件优于其他地方,成为全省官学最盛的地方。除省城外,府、州、县学比较发达的是黔东地区的思州、思南、铜仁、镇远、黎平、石阡六府,它们处在交通便捷的驿道干线上,故得风气之先。尽管各府均有府学,但州、县学极少,说明当时教育的普及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