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的民歌,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祭祀歌和儿歌,山歌有大嗓和小嗓两种唱法,情歌音调丰富,酒歌风格情调各异,祭祀歌近乎口语,儿歌曲调活泼,山歌和祭祀歌有些老人用仡佬语演唱。乐器主要有芦笙、唢呐、木叶、锣、钹,在民族杂居区则使用箫、笛、二胡和四胡,唢呐调有“阴谱”、“阳谱”、“扣谱”、“
顺谱”之分,镇宁县的仡佬族还流行一种古老的乐器叫“妈乌娃”(沧木筒),音色柔美。仡佬族的舞蹈有芦笙舞和踩堂舞,芦笙舞在节日演出,踩堂舞用于丧葬仪式。踩堂舞3人一组,分别吹芦笙、打钱竿、舞丝刀,在灵前边跳边唱,舞时身躯微曲,来回跳跃,右脚落地稍重,颇有神秘感[1]。
瑶族人人都是唱歌能手,在唱歌中触景生情,情感真挚动人,歌谣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谈恋爱所唱的情歌,有互相斗智的盘歌,有丧葬仪式中演唱的丧歌,有祭祀典礼所唱的祭神歌,还有劳动过程中所唱的山歌。舞蹈一般在节庆活动和宗教活动中表演,主要有白裤瑶的“铜鼓舞”、“猴鼓舞”和“长鼓舞”,青裤瑶的“打猎舞”,红瑶的“芦笙舞”,盘瑶的“度戒舞”。跳猴鼓舞时,要在舞场上悬挂几面铜鼓,大家轮流敲打助兴,舞场中央竖立一只齐胸的大木鼓,敲击者模仿猴子的动作,不停地跳跃和打击木鼓,人们随着鼓点的节奏,上下摆动身体和四肢,神态如痴如醉。长鼓舞是一种喜庆的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造木鼓的场面,舞蹈者以红布系住鼓颈两端,右手用掌,左手持竹片,敲击鼓的两端,其余的人则两人一对或四人一列,或成集体队形,随着鼓声翩翩起舞,有时交错而行,如织锦穿梭,有时则表演一些模仿动物形态的动作,例如“金鸡食米”、“猴子捧瓜”之类,舞步轻盈,动作灵活,情绪热烈。打猎舞是打山羊舞、打猴舞、打野猪舞的总称,表现狩猎生活的场面,人们装扮成猎人,手持五尺长的木棍互相敲击,各种舞蹈依其内容而有不同的阵形,表演时不断变换,随着木棍的撞击声一阵紧似一阵,掀起舞蹈高潮,动作勇猛刚强,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精神和热情豪放的性格[2]。
注解:
[1]《贵州少数民族音乐》。
[2]柏果成、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