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歌舞之乡
风格各异的几种民族歌舞


“万紫千红总是春”,一朵鲜花是打扮不出一个春天的,在贵州文艺的百花园中,除了上述的苗族舞蹈、侗族大歌、布依族和水族的音乐而外,彝族、土家族、仡佬族、瑶族的歌舞也各具特色,使人赏心悦目。

在彝族中,有些歌是不能在家里唱的,例如情歌,这种在野外唱的歌彝语叫做《曲谷》(有些地方称为确姑

代、鲁咪、曲坐)。曲谷的演唱形式多样,以独唱、对唱为主,也有齐唱和简单的二部合唱,男声多用本嗓,女声多用假嗓,音调高亢而粗犷,据了解,古老的曲谷是有一定程序的,其演唱的次序是:《斗垛》(出门上路的歌)、《谷只侯》(以酒祭天地和歌场的歌)、《谷义细》(接鬼的歌)、《谷口谱》(动员大家唱的歌)、《珠曲谷》(寻找对象的歌)、《乃演戛擞脞》(合心合意的歌)、《谷卡摸》(叙事长歌)、《僻帕打》(逗趣的歌)。曲谷的调式,以五音徵商调和徵商综合调居多,其次是五声羽调式和宫调式,以频繁的转调和调式交替为其特征,即使是一曲上下句结构的短歌也有两个调式交替。然而在近百年来,由于彝汉杂居的结果,在汉族民歌的影响下产生了《雯叉》,意即《汉歌》,它用汉语来唱彝族歌曲,有少数为彝汉语混唱,但衬词多用彝语,歌词结构一般为七言四句,韵脚与汉族民歌相同,例如:威宁的《大田栽秧行对行》、大方的《太阳出来红闪闪》、盘县的《说起来唱起来》之类,因为这种歌曲比曲谷短小,而且明快、易学,也易于即兴演唱,所以渐渐取代了曲谷。但有些歌又必须在家里才能演唱,如《婚礼歌》、《丧事歌》、《叙事歌》、《布慕歌》和《请蜂子神歌》。《婚礼歌》彝语叫做《阿硕》或《阿妹刻》、《鲁做》,按礼俗依次为《骂挪》(寨前路上接亲的歌)、《搓果扑》(在姑娘门前接亲的歌)、《鲁果扑》(在姑娘门前考问亲人的歌)、《粗粗侯》(席间问答的歌)、《鲁外》(宾主互祝的歌)、《曲介》(送别新娘的歌)、《哄》(对唱诗文的歌)、《绪姑》(给亲娘披毡的歌)。《丧歌》(合)与汉族的孝歌相似,《叙事歌》(走谷)富于说唱、结构简单,《布慕歌》近乎吟诵,《请蜂子神歌》(怒立鞬)曲调与布慕歌相近。

贵州彝族的乐器主要有唢呐、月琴、胡琴及大锣、小锣、钹等打击乐器。唢呐多用于丧事和婚事,通常为二人齐奏,曲调极为丰富,结构多不规整,旋律多用主导音型或主导乐段贯穿,运用重复变化、移位、转调等手法,曲名多用汉语,如:《吟唱谱》、《花谱》、《三扣》、《四六扣》、《倒四六》、《公鸡叫》、《山雀叫》、《筒筒腔》等。月琴常在节日或闲暇时演奏,以独奏为主,曲调结构清晰、完整,旋律皆按一定曲牌,如《大力调》、《刮地风》、《野马过河》、《一对鹅》、《单顶点》、《孔雀调》、《赛马调》等。胡琴流行不广,婚丧曲调有严格区分。大锣、小锣和钹3种乐器为一套,曲牌有《闹台》、《剪刀架》、《三点心》、《路引》、《水摸鱼》、《八大捶》、《收尾》等,演奏时往往联缀起来。彝族的舞蹈有《阿妹刻》、《扯戛摸尔》、《合呗》、《海马舞》等。《阿妹刻》即姊妹舞,在姑娘出嫁的前夜演出,人们在场上手牵着手,由两位手执白帕的人在两端领队,大家边唱边舞,演唱以齐唱和集体对唱为主,队形随歌变化,或为蟋蟀状、或为卷席状、或为长排队形,歌舞表现开荒、种麻、割麻、纺线、织布、做衣的全过程,故又称为“撒麻舞”。“扯戛摸朵”即祝福舞,它是接亲时跳的舞蹈,领头的挥舞着白帕,一声吆喝,众人欢喜若狂,有学婴儿哭的,有学猪叫的,在一片欢闹声中起舞,唱完一段又跳一回,曲调起伏,动作粗犷,一领众和,气氛热烈。“合呗”又称跳脚或铃铛舞,一般在老人去世时才跳,参加歌舞的人数通常为双数,舞者手拿白帕,另一手执马铃,开始时边唱边舞,歌声停止后即摇晃马铃而舞,动作质朴刚劲,有些动作如民间杂技,曲调仅一至二个乐句反复,意在追悼死者。彝族的跳脚舞,没有旋转大跳,也没有音乐伴奏,只听到人们口中不断吆喝,要求换步灵活,脚步声响,步调一致,甩手均匀,妇女身上的银饰发出铿锵的响声。另有一种海马舞也是用于祭祀,它由3个人表演,以一人舞棍作指挥,另两人腰系马头和马尾的饰物,饰马者摹仿马的动作,时快时慢,时而腾空,时而卧地,有单跳、双跳、跑步等动作,并交替而成套路,情绪十分激昂。

土家族的音乐,有《山歌》、《打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劳动号子》、《溜子乐》及《器乐曲》等。山歌伴随着人们行进和劳作,有时抒发个人感情,有时互相唱和,对答如流,如《长工歌》、《望牛山歌》、《情姐下河洗衣裳》等。《打闹歌》亦属山歌类,但风格突出,自成体系,因在薅草时用锣鼓伴奏演唱,又称《薅草锣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历史故事、民族风情、爱情生活及生产知识,与劳动紧密配合,一般由二人对唱或领唱,集体帮腔,见物生情,诙谐活泼,歌词自由,以一句、二句、四句、六句为一乐段均可,还有三句半,锣鼓声轻重闷放相间有致,娱乐的意味很浓。《风俗歌》有《说春歌》、《哭嫁歌》、《号丧歌》、《祝寿歌》等,以《说春歌》最典型,音乐朴实流畅,叙事性强,曲式结构自由,变化性大。《祭祀歌》用于祭坛、驱鬼、祝寿、还愿,有祷神歌和傩坛戏唱腔两类,多为一唱众合形式,帮腔可在句末、段末或曲终,唱段之间用锣鼓衔接,唱词自由多变,杂用方言土语。劳动号子因劳动情况而异,有《石工号子》、《榨油号子》、《拉木号子》、《装卸号子》、《船工号子》等,大都采用领和形式,节奏随劳动而变,如《船工号子》有《开船号》、《钩船号》、《过河号》、《扬花号》、《平水号》、《横梢号》、《收纤号》、《上滩号》、《盘滩号》、《下滩号》等二十余曲。《溜子乐》又叫《打伙》、《打响器》或《打围鼓》,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打击乐形式,基本乐器有大锣、小锣、钹和堂鼓,有一套传统技法,曲牌很多,如表现热烈欢庆的《金银调》、《下河调》、《四面进》、《单夹双》、《鹊桥会》、《长板》和《叫板》,模拟鸟兽的《水鸦雀》、《八哥洗澡》、《喜鹊闹梅》、《母鸡下蛋》、《猛虎下山》和《龙摆尾》,表现抒情描绘的《半边月》、《一炷香》和《金线吊葫芦》,还有表现神态的《瞎子过街》、《公公赶场》、《八仙过海》等。器乐演奏最具特色的是“土家八音”,由8个人,用8种乐器,演奏8个连缀的小曲,以唢呐为主奏乐,曲调开朗、豪迈、活跃,还有以横笛、土胡为主奏的“细吹细打”。土家族的摆手舞最为著名,土家语称为“舍巴日”,不分男女老少,披五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锣,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规模大的称为“大摆手”,规模小的称为“小摆手”,以摆手、吟诗、唱歌、锣鼓为特色。又有一种穿花舞,由“土老师”(端公)表演,舞者各拿一件打击乐器,在神坛前后来回穿梭,隐入坛后时为休整,至坛前时又穿梭表演,动作自由、流畅、活泼、热烈,能冲淡丧事时的悲哀。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