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歌舞之乡
布依族和水族音乐


在布依族歌舞中,音乐占有突出地位。布依族音乐,包括民歌、器乐和戏曲音乐3个部分,这里首先介绍民歌。对布依族民歌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果按音乐性格及形式特征区分,则可分为山歌、小调及大歌、小歌。

山歌是在山野、田间演唱的,形式活泼,节奏自由,往往可以即兴演唱,各抒情怀,旋律明朗而

细腻,内容亦可不拘一格,具有表达爱意、消愁解闷、消除疲劳的功用。按土语划分,大体有3种类型:第一土语区即黔南和黔西南两自治州,流行的有《四句歌》、《笔管歌》、《罗罕》、《尤乘》、《尤阿勒》、《迷阿罗》、《勒尤调》、《浪哨歌》、《马保罗》、《四弦胡琴歌》、《巴勒调》等,通常是用布依语演唱;第二土语区即贵阳附近及安顺地区,主要流行《四句歌》、《四平腔》、《三滴水》、《聋耸调》、《结巴歌》、《猜歌》、《吐噜歌》等,用汉语演唱的称为“明歌”,用布依语演唱的称为“土歌”,两者兼而有之的称为“夹黄歌”;第三土语区即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由于与彝、苗等民族杂居,受其他民族影响较大,因而各地风格不一,主要流行四句歌。布依族民歌的“母体”,一是在第一土语区流行的《好花红》,另一个是第二土语区流行的《太阳出来照白岩》,前者为羽式调,后者为徵式调。山歌在唱法上有真假声之分,一般说来,四平腔及大量山歌都用本嗓演唱,但在“浪哨”(情歌)中,男的常用假嗓吟唱出一种细腻、委婉的感情,女的有时也用假嗓,这对于高腔与平腔的形成有很大关系。歌词的表达方式一般是即兴而起,采取上下句式,能够朗朗上口,比较自由。因方言土语的关系,润腔方法上往往是音头装饰及上滑,音头装饰以下行装饰最为常见,并可用单音装饰和双音装饰,常以正规或非自由节拍的长音收腔。除第三土语区外,其旋律线以四、五度跳进为主要特征。节奏自由,表现在节拍的多样式、句长不规范及结构灵活等方面,无论哪一类山歌,也无论长音是在句头、句中或句尾,皆以长短节奏交替运行,接近语言的自然节律,歌词表述式样繁多,有“二句咏”和“一字咏”等形式。衬词多是布依山歌的一个特点,一般在句尾或句中,句中衬又有单词衬和单字衬两种。调式以徵、羽或徵、商综合调式为常见,第三土语区则有角调式、降二级四声徽调式等。曲式结构上,有长短自由与较为规整的两种乐句,以上下句乐段的复对应性结构为典型形式。山歌的曲调都有唱词陈述与感情抒发两个部分,陈词具有吟诵性质,而抒情部分则是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句幅较大,且常在较高音处自由延长,形成抒咏长音,作为曲调平行、上行、下行、回环进行的停顿。

除了山歌而外,在第一土语区的望谟、罗甸、册亨等地,将民歌分为“大调”和“小调”。“小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很少有四度以上大跳,因而稳重、沉静,广泛用于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追悼、缅怀、诉情说理等场合,如《丧歌》、《孝歌》、《鬼师歌》、《梅腊歌》、《酒歌》、《桌子歌》、《筷子歌》、《夜宵歌》之类,常常采用比喻、反衬、借物寓情等手法,感情曲折、委婉。小调的旋律较之山歌单纯、简朴、稳定,以级进为多见,特别是歌词的陈述、节拍、节奏都以规整、均衡为常见,在多数情况下都把陈述与抒情密切结合起来,一般为对应性的上下乐句结构。“大调”的音域扩展到八度,显得开朗、热情,带有田园风味,常在结尾时使用假声唱法,大都用于情歌。

情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抒发感情和倾吐爱慕之心的重要社交方式,不仅用于恋爱过程,而且还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对唱。对唱的双方是两男两女,按礼仪顺序赛歌,称为《十二部对歌》,对歌的内容无非是谈情说爱的经过、对包办婚姻的控诉等,想像十分丰富,唱词扣人心弦,为群众喜闻乐见。还有一种“散花式”的情歌,触景生情,在劳动中或更深阑静时独唱,颇能引起同情。

在荔波及三都的周覃、九阡一带布依族中,民歌有“大歌”与“小歌”之别。大歌有歌头、歌尾,一般为四句或六句,称为“双歌”,情调较为庄重,一般用作酒歌、叙事歌。小歌无歌头,但需要一人领唱一小节、一个乐句或一个乐段,歌尾短小精悍,一般为一首独立,故称“单歌”,因其情调柔和,多半用于情歌。“大歌”与“小歌”的演唱形式为同声二重唱和混声二重唱。“大歌”的曲式结构比较固定,包括歌头、主歌、对比段、主体歌词再现段和歌尾5部分,而“小歌”的曲式结构为戴帽式二部曲。这种二声部民歌的旋律,线条简单,手法洗炼,多为级进和小跳,与布依语的节奏与声调结合,使整个旋律平稳而纤细,近乎口语化。节奏比较短促而自由,除了衬词基本上是一字一音的八拍子,只是在每一个大乐句之后才有较长时值的节拍和停顿,其节奏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两声部节奏完全一致的和声式,另一种是两声部节奏基本相同而高声部常作休止形式,造成时断时续之感。音程的结合贴得很紧,高低声部线条分明,以二度音程及二度音程的序进为特征,而且往往是三度和二度音程连续重叠使用。高、低声部调式不同:低声部为四声宫调式,高声部为“三全音五声宫调式”和“纯四度五声宫调式”。

布依族民间乐器有勒尤、勒浪、笔管、姊妹箫、对箫,还有牛骨胡、葫芦胡、京胡、唢呐及铜鼓、皮鼓、大锣、包包锣、小马锣等,其中以铜鼓、姊妹箫、笔管、勒尤、口弦、四弦琴最有民族特色。铜鼓是南方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尤以“百越”民族使用最为普遍,史书上有“俚僚铸铜为鼓”、“俚僚贵铜鼓”、“聚击铜鼓”、“击铜鼓为乐”一类记载。布依族是保存铜鼓文化较突出的民族之一,在贵州中部到西部布依族地区,几乎每个大寨和大姓都有一面铜鼓,在庄重的场合如过年、办丧事和祭祀时才使用它,平常秘为珍藏(详见铜鼓文化)。姊妹箫是一种直吹的单簧乐器,长约17厘米,有八孔,吹口上方有一竹制簧片,音量比一般箫为大,吹奏时,有的是两人各吹一支同音高的箫,有的是一人吹奏两支并联在一起的同音高的箫,故名姊妹箫,布依语称为“力勒歪练”。“笔管”是用长约3尺的笔管竹制成,上端的一面削去青皮,开成一个舌片,以下依次开三个音孔,可发四音,再于下端套上一个挖空的葫芦,能起共鸣作用,音色浑厚,鼻音浓。“勒尤”是一种直吹的双簧木管乐器,管上凿有5或6个音孔,上节有“虫哨”,下端装有共鸣器、音色明亮,能奏出八度音,音域宽,有较丰富的表现力,乐声缠绵悱恻,如叹如诉。口弦,布依语称为“屯”,是用一块约4厘米长、1厘米宽的薄铜片做成,中间钻裂为簧,吹奏时发出清脆、和谐的声音,可以独奏,也可伴奏。四弦琴形如二胡,但有4根弦,演奏时发出高低音的和声,好似四部合奏,音色优美。唢呐在布依族中广为使用,一般用于丧事和婚礼。

布依族的民间器乐有独奏乐曲与合奏曲牌。合奏有3种形式:一是丝竹小合奏,二是铜鼓合奏,三是吹打。“勒尤”在布依语中意为“选择情人的小唢呐”,在青年男女恋爱中常作信物,在路途、田间、山野由男子吹奏,借以表达思念之情,因而它的曲子常冠以《喊妹调》之名。勒尤调分两类:一类是吹奏乐曲,另一类是演唱的勒尤歌,吹奏乐曲往往只根据一个固定的核心乐句自由发挥,实际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即兴曲。笔管伴奏时与人声组合成一种支声复调形式,在旋律进行、节奏性等方面与歌声形成对比,起到了托腔和丰富音乐形象的作用,旋律的后装饰音频繁使用,使曲调悠扬动听。唢呐的吹奏,由一对小唢呐、一对中唢呐、一对长号和一对鼓组成,因为吹奏的唢呐有8个孔眼,各孔发出的音不同,故把吹唢呐称为“八仙”,有专门的唢呐调。铜鼓合奏,全曲共12段,以月份命名,并加入两段新曲而变成了《新春调》,表现新春喜悦之情,击铜鼓时,配以皮鼓、大钹、大锣、小锣、小钗及两支唢呐。最有特色的是布依丝竹乐,在民间流传着三百多个曲谱,如《接客调》、《送客调》、《劝酒调》、《谢酒调》、《过街调》、《八谱穿梆子》、《一更里》等,演奏的乐队往往是父子兄弟,配合默契,通宵达旦;丝竹乐的旋律,有的是以邻音级进,有的是以某一音为中心,有的是直线式的上行或下行,但构成旋律最具特色的因素是特性音程和音型,贯穿全曲,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包括5个调式,即徵调、商调、宫调、羽调和角调,无论什么调式的音阶都是完整的,它的终止很少直接从调式主音上的四度、五度音直接进入主音,而是与主音相隔大二度的上导音或下导音进入主音。发展旋律的手法有几种,即“大翻、小翻”、“龙摆尾”、“龙打滚”、“画眉穿山”、“双龙出洞”、“遍地播种”、“金蝉脱壳”、“移情”或“软弦”。曲体结构有“一枝梅”、“双飞燕”、“三春柳”、“乱插花”等类型。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