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的浮雕图案,除了“野鹿衔芝”而外,精致的还有“狮子戏球屏风”和“凤穿葡萄几案”。在男室南壁和女室北壁上有两幅屏风,图案为狮子戏球,狮子口中衔着彩带的一端,狮头尽力扭向身后,并以前脚将球推开,既表现狮子的凶猛性格,又表现活泼蹦跳的神情,可谓匠心独运。《凤穿葡萄几案》也是一幅别出心裁的图
案,几案为曲腿,下垂的台布上雕有构思精巧的团花,角上各雕忍冬花一朵,团花内雕有两只凤凰,口里衔着两枝葡萄,脚趾抓住葡萄的枝干,引颈张翅,作上下回旋、飞舞嬉戏之状,结构紧密,穿插自然[1]。
石刻顶棺奴(贵州遵义田通庵墓南宋)在遵义理智村田通庵墓中,出土了一对“顶棺奴”的石雕,令人回味无穷。两奴均为圆雕跪像,高28厘米,宽22厘米,因置于棺床之下作为垫磴,所以头部堑平。身穿无纽对襟短衣,袒胸露怀,下着短裙。头部稍偏,面容呆板,显得憨厚老实,看去毫无怨尤,而内心却充满痛苦。他们以一只手压在弯曲的膝盖上,另一只手支撑在地上,做出努力挣扎的姿态,惟妙惟肖地反映出铁蹄下奴仆的可悲形象。
遵义赵家坝宋墓中有3块青石浮雕的石刻,也是难得的佳作。一块刻的是《备宴图》,在一座讲究的四合院里,站着10个侍女,梳高冠髻、穿小袖对襟袄套长裙的两人拱手伫立,其余8人梳双髻垂于耳后,有的执壶,有的托盘,有的上菜,有的送果品,一派即将举行盛宴的忙碌情景,跃然石上。另一块刻的是《演乐图》,8个女乐站立在庭院中,神态雍容,或抱琵琶,或握横笛,或操月琴,正在为主人和宾客演奏。还有一块刻的是《梳妆图》,在一个宽敞明亮的厅堂内,中央放着一把华贵的太师椅,6个侍女分立两旁,两人拱手肃立,其余4人分别捧奁、端壶和持铜镜,仿佛在静静地侍候女主人起床梳妆,但女主人却尚未起床,真是刻画得神气活现。
桐梓周市煤鱼堡出土了一具宋代石棺,形状与现代棺木相似,棺盖、墙子、底板及前后档均用整块黄沙石凿成,以槽榫扣合。石棺前档上刻有?纹格眼和蔓草纹图案,两墙外壁均分为3个长方形框,框的边缘饰以花纹,而中间空着,显得凝重美观。
务川金银洞宋墓中,有4幅石刻是很精致的。有一幅雕的是一条鱼,张着嘴,有须,有鳞,有尾,但两旁的鳃很大,有如翅膀,而腹下有爪,如鸡足,真是奇妙极了。还有一幅是兽,鼻和牙齿犹如大象,蹄子似牛,身躯似猪,而长着马尾,这又使人感到新奇。另外有两幅人物像,一幅是双手捧着一颗大印,另一幅是双手捧着花瓶,瓶里的花盛开。
赤水官渡宋墓群中,有一座的墓壁上饰以浅浮雕的青龙、白虎,龙腾虎跃,富于动态感。这与湄潭金桥宋墓中的青龙、白虎不同,官渡的风格古拙,线条遒劲,承袭了汉唐石刻遗风,而金桥的是高浮雕,龙虎都较近乎写实,如龙行空中,虎奔山野,又另是一种格调。
宋墓中的石雕,使人应接不暇,这里只能选其精粹而述之,挂一漏万也在所难免。与此相关的是遵义高坪播州杨氏墓,包括杨文、杨癉、杨纲、杨爱、杨辉、杨烈等墓,规模宏大,亦有石刻,它们均属明墓,然其风格颇近宋墓。与宋墓相似的,这里就不再一一复述,只举其不同之处加以说明。在杨爱的墓中,有一处墓壁残存下来,花纹的精细,可谓是精雕细琢,用双线刻出的花盆,纹路清晰而富有立体感,花盆上枝叶茂盛,繁花朵朵,再配以纹饰,美不胜收,只可惜这座墓早已被盗,究竟失去多少珍品也不得而知。在杨烈墓前10米处,左右各立石翁仲一个,高为25米,头戴长脚幞头,身穿宽袖长袍,皂靴连在石基座上,左边的一尊双手捧印,右边的一尊双手执朝笏于胸前,可惜头部皆有残缺[2]。
安顺府文庙是贵州文庙中幸存的一座,它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天启、康熙几经修葺、扩建。这里可谓是石雕的“大观园”,在“礼门”与“义门”之间,耸立着一堵透雕着石人、石花的墙,上方横额书刻“宫墙数仞”4字,每字7米见方。“下马碑”立在一只白象的石础上,墙与照壁间有一条石板路,跨立着两架石雕牌坊,坊顶均雕有石狮、石阁,一坊上刻“道冠古今”,另一坊上刻“德配天地”。泮池上横跨一座三孔石桥,桥孔的上方嵌有石龙头或石狮头,池畔及两边均绕以雕花石栏。泮池上方在约两米高的台基上,立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雕花石牌坊,这就是“棂星门”了,它为三间四柱,下为须弥座,有抱鼓石护柱,上雕“八仙”,侧面镌花草动物,坊楹边雕“二龙夺珠”,还有描绘读书人的若干故事图景,两柱间嵌以雕花石板。拾级而上,入大成门,有一对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在整石上用深浮雕刻成盘龙,腾跃的龙身,驮在两个大石狮上,造型生动,气势非凡。最精彩的是大成殿明间檐下的两根石柱,它是两块巨石透雕镂空的盘龙大柱,龙为祥云所绕,宛如从天而降,龙身时隐时现,两个龙头遥相呼应,玲珑剔透,神气活现。柱础为雌、雄二狮,雄狮脚下踏着一只绣球,雌狮怀中哺育着幼狮,两狮皆口含石球,球在口中流动而不致落出,背负万钧,四足稳健,仰天长啸,气势逼人。这两根龙柱,实为黔中一绝,在国内也不多见。
安龙“十八先生墓”建于永历十年(1652年)。墓前立有“十八先生成仁处”的墓碑,是永历皇帝朱由榔亲笔所题。墓门前为一座四柱石牌坊,中间高,两边低,均有石刻顶盖,有10个兽形石雕,两柱间镶有石刻的松、竹、梅、兰扇形图案,中间两柱前还有两只作俯冲状的石狮。入口处亦有一架石牌坊,高四米余,横楣上分刻“成仁”、“取义”、“岿然千古”8个字,肃穆庄严。
遵义龙坑场的石牌坊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代虽然不早,但雕刻的精致却令人叹为观止。牌坊为三门四柱五楼,高14米,四柱前后均有狮形抱柱,显得厚重巍峨。中门顶端主楼为庑殿式翘角屋顶,居中处有一镂孔龙纹椭圆形牌状装饰,刻有草书“福”字,正脊两端饰鸱吻。屋顶下方两端设须弥座,中竖匾额,边为镂雕九龙图案,正中刻“圣旨”二字。两侧夹楼均为两层,亦用庑殿式翘角顶,左右对称,屋脊外侧饰鸱吻和立人像,下亦设须弥座。明间坊下两端为龙头雀替,次间门顶有镂雕蝙蝠雀替,柱与梁上均有石雕图案,显得富丽而又典雅。图案中的楼阁亭榭精巧秀雅,动物形态栩栩如生,花卉造型摇曳多姿,而人物形象更是神采奕奕,并组成许多故事。石狮皆作俯冲状,虎虎有生气,而旁边的人反觉渺小。在中门“乐善好施”4字之下,有一幅石雕最为精美,镂雕成一个殿堂场面,坐着许多人在议事,而两边立着武士。如果要仔细琢磨,每一图案都大有文章可做,这里就不深究了。类似的石牌坊,在兴义鲁屯原有4座,现存3座。贵阳的青岩镇,过去有8座,现存两座,亦很精致。不过,过去贵州的石牌坊是很多的,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难以追述[3]。
少数民族石雕,亦有不少精品。水族擅长石雕艺术,尤以三都引郎石棺墓群最有代表性,墓碑上不仅有俊秀的汉字和奇特的水书,还有浮雕的花、虫、鸟、兽和人物出行图,工艺精巧,形象逼真,更有水族人民喜爱的铜鼓和鱼类图形,此外,还有单面、双面、三面、五面及八字形碑刻。贵州省博物馆珍藏有4尊清代水族石雕女像,均为灰砂石高浮雕立像。有一尊高33厘米,头发向上梳成三角形,中插发,颈带纹丝项圈,胸前系条状背带,双乳前突,下着百褶短裙,穿长统“脚笼”,再现了水族古代的装束。另一尊高29厘米,圆髻挽在前额正中,两手将婴儿横抱在胸前,头部紧贴左腕,显现出少妇的慈祥与温柔。还有一件水族石雕——“铜鼓”,鼓面光滑,其大小、形制、纹饰均与贵州出土或传世铜鼓无异。鼓心有芒,外分7晕,第1晕饰锅纹,第2晕饰栉纹,第3晕饰圆圈纹,第4晕饰双线S纹,第5晕饰回纹,第6晕饰圆圈加斜线人字纹,第7晕饰复线绳纹,工艺精巧,雕刻细致[4]。
彝族的石雕也很有特色。兴义捧的石马,雕刻精美,马由整块巨石雕成,重约3000公斤,高1.5米,长1.75米,马身肥壮,臀部圆滑,胸宽、脚短、腿粗、蹄小,俨然是贵州山马的形象。兴义城西57公里的发玉地方,有两座彝族墓,墓碑仿牌楼结构,四柱三间悬山式顶,通高3.5米,阔6.5米,是一座大型的墓碑。碑顶有葫芦宝顶,筒瓦檐口,卷云鸱吻,枋、板上有各种浮雕纹饰,两侧墓碑的四周有八仙过海、蛟龙腾云、孔雀开屏、丹凤朝阳、老君炼丹等浮雕,边楼下部雕五子登科图及骏马图,骏马形象生动,或引项嘶鸣,或奋蹄欲奔,明间二柱以石狮为基,碑座雕有卷草纹和鱼纹。
侗族也善石雕。有一尊石虎,看去颇似一只蹲着的蛤蟆,后腿坐在地上,前腿一前一后,耳极小,双眼凝视天空,张大了嘴,仿佛是在咆哮。有座大型的双合墓,墓门上端如屋顶,墓门上雕龙刻凤,皆高浮雕,极为精致。此外,在普安县北14公里的窝沿乡上寨牌坊村,保留着一块满文碑,竖排23行,楷书阴刻,两侧浮雕二龙戏珠图案,而碑座的石雕特别出色,龙头神气活现,两眼圆睁,龙身半隐半露,好似在云海之中。
在诸多墓志铭中,有几块是不能不提的。遵义桑木桠出土的《杨粲墓志铭》是现存时代最早的一块,刻于南宋淳七年(1247年),志文楷书,惜其残缺不全。比较完整的一块是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的《杨文神道碑》,铭文两千余字,是研究贵州宋代历史的重要材料。元代的墓志铭有两块:一块是德江县出土的《田惟城墓志》,刻于大德元年(1297年);另一块是遵义高坪出土的《杨爱妻田夫人墓志铭》,刻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明代的墓志铭很多,重要的如:贵阳观风台出土的宣德十年(1435年)《李诚墓志铭》、贵阳城西出土的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詹英墓志铭》、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李渭墓志铭》,还有安龙出土的永历皇帝第五子涪悼王、第六子沔殇王、第七子澧冲王的三块墓志铭。清代有些墓志铭出自名家手笔,如郑珍亲自写刻的《黎太孺人墓志》、王仁堪书《丁宝桢墓志》等。更有一件珍贵的墓志铭,它是日本藤野真子为黎庶昌夫人赵曼娟题写的,刻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5]。
贵州的碑刻太多了,只能举有代表性的来说。在梵净山金顶西北侧的滴水岩下,有一通高290米,宽1.51米的大碑,仿牌坊形制,坊顶已毁,碑额有浮雕云龙纹竖匾,内刻大楷“敕赐”二字,边沿饰浮雕卷草纹,碑文共1349字,首行题为“梵净山重建金顶序”,落款为“大明万历戊午岁仲春吉旦”,即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所立。在偏远的册亨县东南46公里弼佑的道路旁,有一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广西西隆州所立的《禁革碑》,列有13条,严禁官吏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乱加摊派。贵定仰望关口寨,自明以来每年额定贡茶数斤,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派员踏勘,“茶老焦枯,并无一株生发”,于是“准行停止”,遂立《免贡茶碑》。三都城南26公里处有一块《信照条约碑》,碑文1200字,开头是“世袭贵州都匀府独山州烂土正长官合江司正堂张”,约定17款以保障头人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立碑时间为嘉庆十八年(1813年)。凯里《甘囊香芦笙堂碑记》,记述了苗族人民吹笙跳月的风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有许多乡规民约的碑刻,如:贵定的《甘塘乡规碑》、兴仁的《禁约总碑》、安龙《阿能寨公议碑》、贞丰《长贡护林碑》等等,它们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立于村寨中心地点,但碑文均用汉字。
注解:
[1]刘锦:《遵义南宋杨粲墓的雕刻艺术》(载《贵州文物》,1987年合刊)。
[2]《遵义地区文物志》。
[3]《贵州古建筑》。
[4]《贵州博物馆藏品志》。
[5]《贵州省墓志选糧》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