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民间工艺美术
少数民族银饰


贵州雷山苗族银冠  银簪和银梳是常用的绾发物品,又是头上的一种装饰品。银簪的式样有圆锥形、方条形、扁平状和花束状等,有的笔直,有的弯曲,大小、长短、造型不一。最大的银簪为从江高增侗族的,长30厘米,宽4厘米,簪的一端为梅花形,直径6厘米,另一端为尖状,从头后自右向左斜插。台江施洞苗族的

银簪为圆锥形,长20厘米,造型为一条龙,雕刻十分精美。贵阳花溪的苗族妇女,头上插11根约30厘米长的银簪,从髻的后方向前左侧插入,看去犹如扇状。银梳既可梳头,又可绾发,有一举两得之功,一般为月牙形,梳脊上包银片,有龙、凤、鱼、鸟、花卉等纹饰,有的在两端系银链与银簪相连。雷山苗族的银梳,宽约12厘米,呈半圆形,梳脊上有凸起的银花,图案为“二龙戏珠”,龙的上方配10束银花,参差不齐,犹如花丛,其间有两只飞鸟和两头梅花鹿,花、鸟、龙、鹿都以细银丝支撑,行动时不停地颤抖、摆动。丹寨水族的银梳,长约15厘米,正面镶有9颗圆锥,梳脊上由中部向两端排列着依次减小的13颗银泡,银泡之间用银链吊着四层银饰,有飞鸟、圆锥、银片和银铃,多达百余件。

水城苗族男子盛装银帽是盛装时的装饰品,实际上是由银帕演变而来,将无数银花、银片、银链、银铃固定在帽子上。雷山桥港苗族姑娘的银帽,高约33厘米,上大下小呈斗状,分为3段:中段以3厘米宽的银片圈箍在额际,饰有浮雕状花卉和动物形象,大小相间构成一个花环,成为银帽装饰的主体;上段有无数银花堆砌,花朵以细银丝支撑,更有一朵大银花高高插在上面,花下垂细银链;下段悬挂着银链和银铃,形成密集整齐的银流苏,银光闪烁,摇曳有声,起到“有声有色”的艺术效果。黄平谷陇苗族姑娘的银帽又别具一格,整个帽子像一个半球体,它在中段的银花片箍上叠加两块银花片,仿佛是3层相叠的帽檐,又因银花片上吊有细长银锥而成3层流苏,上段的银花高高堆成半球,以无数小银花组成数朵大花,再以数朵大花构成球形花帽,帽顶上还插着一只飞鸟,几朵山花。黔西北彝族的鸡冠帽也很别致,帽子形似鸡冠,由无数块银鳞镶嵌而成,图案精致,熠熠生辉,这种帽子只有女孩到成年时才能佩戴,生了孩子之后便传给下一代女孩。

台江苗族盛装时戴银冠,它与银帽不同,实际上是由几块对称的大银片组成,插在发髻的前后,高高耸立在头顶上。台江施洞口的银冠最为富丽,它以4块直立对称的银片组成高为33厘米,宽为30厘米的银冠,中间两块较高的相距7厘米,侧面两块上小下大,下端连成一个半圆,侧面银片的顶端各有一个中间镶有圆镜片的太阳光环装饰,4块银片的表面均有凸状花纹,并且由下至上各环绕一条用细银丝织成的银龙,工艺相当精巧。台江反排的银冠,系由5块长50厘米、宽3厘米的银片组成,横向排列插于头上,在这5块银片的前面嵌有一块呈桃形的银花片,片上以齿边围着“二龙抢宝”凸状花纹,5块银片的右端由一根呈“S”形的细银条连接,并盘绕一条红、黄、绿、蓝、白五色彩带,带端下垂于腕,银冠插于发髻的前部,后部则插横条状银花,其上站立着5只长尾的银锦鸡,鸡上有无数小银花高耸于冠上。

银角很可能是由图腾演变而来,它是一块状如水牛角的扁平银饰,表面有浮雕式的龙、兽纹样,两角对称,高高插在发髻上。雷山西江苗族的银角,两端弯曲成半圆形,上小下大,角高约80厘米,角距80厘米,在角尖上各系三四只白鸡尾羽,角的正中为两龙对抢的元宝,其后插有呈放射状的银片,整只银角重约15公斤。凯里舟溪苗族的银角,造型与西江的相似,但尺寸较小,银角高35厘米,宽40厘米,所不同的是,银角与呈放射状的银片铸为一体。丹寨苗族的银角更小一些,在两只银角中间有一个花瓶状的银片,固定在长30厘米、宽5厘米的翘角银片上,顶端系白鸡尾羽,并在角的中部各吊一只彩丝坠须。

将各式银片、银泡和银铃固定在衣服上便做成银衣片,有圆形、方形、长方形、半圆形、花形、蝴蝶形等多种,纹饰多为龙、凤、鸟、兽、人物、蝴蝶、花卉,图案布置多为对称,亦有单独构图的,制作工艺为压模或钻花,每块衣片的下端还用5厘米长的细银链吊着银铃和银片。

台江施洞苗族的银衣片最为著名,上衣两肩至袖口缀有两排银泡,最下一排银泡上还吊有银链和银片,前襟佩有3排右高左低的银衣泡,上排为4块圆形片,中排为4块方形片,下排为较大的方形片,排之间隔有两排银泡,下摆的一排小银泡上亦吊银链,背后的银衣片共钉有6排各式银衣片和银铃,宛如汉代的“金缕衣”;镇宁苗族的银衣片为圆形,直径5厘米,上有几圈凸状的圆泡,衣领边缘依次排列着圆银片,把胸前的大开襟装扮得十分醒目,长方形围腰上也布满银泡。荔波瑶族的银衣片饰在胸前的内衣上;从江高增侗族的银衣片主要在围腰上。

此外,还有银耳环、项圈、银兜坠、压领和银手镯。耳环有环状、悬吊、圆柱等造型。雷山桥港苗族的环状耳环直径为10厘米;台江施洞苗族的圆柱形耳环每只重100克;镇宁苗族的悬吊耳环下吊两三只较小的圆环和桃形、长方形银片;荔波瑶族的耳环为双圈式。项链的造型有实心、空心、方棱扭曲、圆柱、卷花、扁平、螺旋形、链条形等多种。凯里凯棠的扁平项圈宽为50厘米;黄平 家的项圈造型又有所不同,从江贯洞侗族的项圈总重量达2000克以上;台江施洞苗族妇女戴银链七八条,最长的周长为一米,依次减小。从江侗族喜穿胸围兜,其上端用两条银链系于颈后,银兜坠的造型为S形或方球形,用以固定胸围的领口和装饰上衣后背。压领又称胸排,它由一根长80厘米的银链连接着月牙形的半圆银片,悬挂在项圈之下,压领为空心,常见的纹样有“二龙抢宝”、“双狮戏珠”、“龙凤朝阳”、“百花竞放”等,制作工艺有压模雕刻、层层镶嵌,或嵌以珠宝,下端吊一排银链和银片、银锥、银铃,苗、侗、布依、水等民族都有这种装饰。手镯的造型有圆柱形、方柱形、空花形、扁平形、圆珠形、螺旋形、扭曲形等,一般只戴一对,有的在盛装时戴五六对。

银饰是一种精美的造型工艺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造型和纹样与生活十分贴近,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而且喜爱的形象都铸造在银器上,“仿生”的意味非常浓厚。当然,在具象的基础上,也有抽象和概括,如前面提到的银角就是如此。少数民族工艺的古朴稚拙是它的基调,但也不免受着汉族风格的影响,“凤冠”、“金缕衣”、“龙”、“凤”以及“长命富贵锁”之类都有明显痕迹,并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在纹饰的布局上,讲究对称与均衡,在平稳中求变化,在整齐中求多样,大体不出这种格局。

银饰多是民间匠人所打制,往往以家庭作坊的方式进行。加工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将白银在高温下熔化,然后制成薄片、银丝、银珠或用模型压成某种雏形,再用手工加工成各种纹饰,经过几道处理手续,始成饰品。银饰技术的传入,很可能是在宋代,但发展在明代,这与匠户进入贵州有关。他们最初在官府服役,以后渐渐散入民间。苗族人民特别喜爱银饰,在这种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涌现出大批民间艺人,例如闻名黄平、凯里、施秉、镇远苗乡的王登尧,善作银角、头花、银衣片的宋理戈,以“银匠世家”名闻遐迩的穆芳等等。在雷山县的大沟乡,有三个村的苗族,家家户户都能制作银饰,被誉为“银匠村”,它们是马高村、麻料村和控拜村。解放后,政府为了支持少数民族发展银饰,每年拨出百万克以上白银作为特需商品,供他们制作银饰,花色品种达一百三十多种,还在不断创新[1]。

 

注解:

[1]《贵州少数民族民间美术·贵州少数民族银饰》。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