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饰是指各种质地的装饰品,它佩带在人体最显眼的部位,如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及四肢(主要是手)。首饰的功用与衣、帽、鞋、袜不同,它的实用价值不大,主要是为了把人体打扮得更加漂亮,增加美感。
爱美的观念,在原始人那里就产生了,特别是晚期智人,这可从考古材料上得到证实。在普定白岩脚洞
中,我们发现了一枚用动物牙齿加工而成的装饰品,上钻有孔,孔缘有摩擦痕迹,推测是用皮条穿连起来佩带在颈部或胸前的饰物。六枝桃花洞出土了两件介饰品,一件是用蚌壳制成,另一件是用蜗牛壳制成。安龙观音洞出土的刻画烧骨和经纬纹的小砾石,也可能是一种装饰品。在平坝飞虎山发现的石筀,加工精致,显然是妇女的佩戴物。这样的装饰品,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屡见不鲜。仅普安铜鼓山一处,就出土了绿松石坠15件、石钏5件、牙饰7件、骨饰1件、石璜3件、石环47件。贵州博物馆珍藏有1件骨笄,它系用动物长骨磨制加工而成,呈条形,一端为尖头,另一端如燕尾,腰细,近尖端处刻画了3组细横纹,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是妇女束发的装饰品,出土于毕节青场瓦窑遗址。这种原始的装饰手段,在一些古老的民族中长期沿袭下来,他们取自然物作装饰品,表现一种粗犷、质朴的美感。例如:发髻上插雉尾、白鸡毛,或用豪猪箭绾发,或“杂缀海、青白绿珠为饰”,或“以薏苡仁代之”,或以“竹筒三寸斜穿其耳”,或“以五色药珠为饰”。到了唐、宋时期,有些民族已用金银制作装饰品,但大多数仍然取自然物为饰。
大致在明、清两代,银饰渐渐多了起来,至清代则蔚然成风,几乎各民族都以银饰为美,以银饰为贵。关于贵州少数民族使用银饰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郭子章《黔记》和《万历武功录》,书中有“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和“以银环、银圈饰耳”之类的话。往后,关于银饰的记载颇多,最突出的是苗族,有的“挽高髻,插银角”,有的“耳垂大环、银项圈”,有的“项带银圈、大环耳坠”,有的则在裙边上“缀以银泡、响铃等类”,古州的苗族,“习俗编发为髻,银丝扇样,冠用琵琶长簪绾之,耳坠双环,项圈数圈”;八寨苗族,“头挽高髻,绾以银长簪,间有以银打牛角戴之,颈戴大项圈,或十根八根不等,每根重六七两或十余两者,戴手镯亦多”;松桃苗族,“富者以银丝作假髻,两旁副以银笏,形仿雁翎,髯髯然冠于首,平常坠耳之环大几及肩,项束银圈,多至七八双,贫者以铜为胎镀以银”。彝族男子“金环约臂”,而妇女则“结髻如盘,银作梅花以饰额,耳戴大环垂至项”。布依族通常是“椎髻长簪,银环贯耳,项挂银圈,以多为贵”,有的则“胫戴银圈”,或“多戴银质手镯,项圈重至五六两不等”。侗族,“胸前刺绣一方,以银钱为饰”。仫佬,“挽髻如角状,贯以长银簪,耳垂大银环,项戴银圈”,如此等等。
银饰在明、清两代盛行起来,决非偶然。首先应当看到货币经济的作用和影响。明、清两代,不仅在贵州开采银矿,而且每年以“协济”的方式把白银输入贵州,官俸、军饷皆以银两发放,民间贸易也多用银两,明万历以后又实行“一条鞭法”,清代改为“摊丁入亩”,赋税按银两征收。在这种情况下,白银大量流入贵州,散在民间,并成为一种“硬通货”流通和贮藏,为银饰的盛行提供了物质条件。白银既然作为货币通行,当然是财富的象征,把它做成装饰品带在身上,显得华贵而富有,所以,人们以银饰多、重量大为贵,整套银饰有多达8000克的。白银富于延展,有很大的可塑性,可以加工成各种形状和花样,因此,银饰出现后,首饰的内涵扩大,增加了许多花色品种。银饰不但闪闪发光,而且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有声有色,最为人所喜爱。此外,白银象征纯洁、光明,在人们原始的巫教观念中,有“避邪秽,驱鬼蜮”的作用,是一种吉祥之物,所以,小孩戴银饰以保“长命百岁”,新娘戴银饰则望家庭美满。
贵州各族人民都普遍喜爱银饰,并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点,创造了各自独特的银饰。布依族的服饰清秀、简朴、大方,所以使用的银饰也贵在简洁,主要佩带银项圈和银手镯,或在胸前的围腰上加银饰。水族姑娘的银饰,最注重项圈,其造型有菱形实心圈和圆筒串连圈,还有一种半圆形压领下缀银片和银铃,另有项链两三条,外加耳环和手镯。侗族妇女的银饰较多,有头花、银簪、耳环、项圈、项链、胸兜坠、银衣片、银泡、手镯、戒指等,男性青年也带项圈、手镯,并喜配银烟盒和银冠。彝族的装饰品以银质为主,男女都戴耳环、手镯、戒指,尤重耳环,男子耳环只穿左耳,妇女耳环则穿双耳,妇女常佩带领花,并在服装上镶小银泡。瑶族姑娘常在发髻上插着五根扁状弯曲的银簪,项带实心银圈两三只,胸兜衣上缀有3排银花片,戴手镯和大耳环。苗族妇女的银饰最为丰富多彩,几乎所有的银饰在苗族中都能找到,而且各地花样不同,尤其重视头上的银饰,最突出的是银簪、银梳、银角、银帽和银冠,以银冠最是富丽堂皇。
贵州少数民族的银饰,琳满目,多达数十种。佩带银饰的虽然也有男子,但妇女无疑是主要的,而且多半是中青年妇女,尤以妙龄女子最为典型,因此,考察少数民族银饰,最重要的对象就是青年妇女。头部是最引人注目的部位,佩带在头上的银饰花样最多,制作也格外精美,常见的有头花、银簪、银梳、银角、银帕、银帽、银冠,还有银耳环。从上往下看,颈部有银项圈和银项链,身上有压领、银兜坠、银衣片,手上有银手镯和银戒指。看了如此众多的银饰,你对“人无三分银”的说法想必一定不会产生怀疑,对贵州各族人民的工艺美术会有更加深刻的了解。贵州少数民族的银饰,体积最大的莫过于银角,重量最大的莫过于银项圈,工艺最精巧的莫过于银帽、银冠,使用最广泛的莫过于银衣片。下面,我们对各种银饰分别进行介绍:
先说银花和银帕。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显眼的装饰。银花一般为束状或环状,它由数朵小花及绕成螺旋状的细枝组成,花有单瓣的,也有复瓣的,形状各异。银花的种类很多,造型和佩戴方式各地不同,例如:雷山大塘的苗族妇女在发髻上插3只银花,一只在正上方,两只对称地插在两侧;从江贯洞的侗族妇女,把一只银花插在偏髻的左侧上;三都水族妇女则将银花插在两侧,还垂着排列整齐的各式银片、银铃。镇远报京侗族姑娘头帕上的银花最显得富丽,分3段排列,上段是绽开的银花,中段为走兽纹样,下段垂吊各种银饰,还有发髻后边插一束银花。有些地方,男子在盛装时也插银花,如:台江反排的苗族青年在头的左侧插一束竹叶似的银花,从江苗族青年插三只麦穗状银花。把各种银饰固定在头帕上便成银帕,有的配银泡,有的配银花片,有的系银链,有的为银锥、银铃,形式极为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