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民间工艺美术
刺绣挑花


刺绣是妇女的一种专长,古代称为“女红”,它是指用针线在绸或布面上做成的花纹图案,因为通常都用彩色丝线,故《考工记》释为“五彩备谓之绣”。刺绣技艺在中国特别发达,这与丝绸起源于中国有关。不过,有丝绸并不等于就有了刺绣,刺绣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论,但至迟在秦汉时就已经盛行了,马王堆出土的刺绣品就是

明证。说起刺绣,人们自然要想起“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它们是中国刺绣的代表,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其精品都为宫廷独占,渐渐趋于贵族化了。贵州少数民族的刺绣是另一种风格,它有浓郁的山野味,古朴而粗犷,像是一丛烂漫的山花。

《汉书·南蛮传》有“椎髻斑衣”的记载,这当然不能理解为此时便有了刺绣,因为“斑衣”可能是斑布所做,不一定非刺绣不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斑衣”说明人们对衣着的美化是很重视的。刺绣见于记载是从明代开始,(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就有“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绣花衣裙”之类的描写,到了清代简直是屡见不鲜,《百苗图》中比比皆是。毫无疑问,刺绣与人们的服饰有直接的联系,它与织锦、蜡染一起共同美化着人们的衣着,在衣裙、围腰、腰带、背扇、鞋子、头巾上绣花。在许多民族中,刺绣是衡量女子心灵手巧的一个尺度,所以,七八岁的女孩便开始学刺绣,到成婚时才能穿上一件漂亮的绣花衣。生活的需要,把一代代人的心血、一个民族的智慧都集中在刺绣上,自然便可放出奇光异彩。

在贵州,苗族最善于刺绣,这是“衣服斑斓”习俗的发展,“着花衣”是苗家妇女的一大特色,尤以“花苗”为著。“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针线代笔,记录了苗家的历史和生活,反映了苗族的心理状态和审美观念。由于苗族分布极广,各地习俗不同,刺绣种类繁多,因而显得格外丰富多彩,久而久之,成为人们识别苗族某一部分的标志。

“苗绣”不是根据《绣谱》或《刺绣图案》产生的,它直接取材于生活,把她们自幼铭刻于心的神话传说如“姜央变月”、“蝴蝶妈妈”、“龙首人身”、“兄妹开亲”绣在身上,把她们崇拜备至的各种图腾绣在衣上,把她们熟悉的动物、植物及自然景观都浓缩在她们的身上,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动物图像在纹饰中占有突出地位,林中的虎、豹、猴、鹿、野雉、喜鹊和穿山甲,农家饲养的牛、马、猪、羊、犬和鸡、鸭,还有水中的鱼、虾、蛙、蟹,都是她们绘绣的对象。她们关心的并不是芍药、牡丹一类名花,也不是世人少见的奇花异草,而是常见的石榴、蕨菜、桃花、李花、杏花、刺梨花、油菜花、桐子花等。

朴素的生活产生朴素的艺术,这是他们远古先民原始艺术的传承,是山地农业生活的写照,可贵之处就在于真实而自然。尽管这些纹饰图像都源于生活,以具像为主,但经过他们的想像,已不再是对生活原型的简单模拟和再现,而是经过长期的艺术概括、夸张、变形而抽象化了,似是而非,扑朔迷离,使人产生一种神奇的灵感,富于浪漫色彩。这些没有经过文人加工的作品,完全出自少女之心,出自她们天真烂漫的喜爱和追求,是童真的流露,是稚气的抒发,因而也是难得的珍品。

“苗绣”的色调,喜用红、绿、蓝、白、金、银等色,而很少用为封建王朝所崇尚的黄色,显出了民间艺术的本色。青山绿水映入人们的眼帘,使人赏心悦目,所以,苗族的服饰面料,无论男女老少,都以青色为基调,或者说他们“尚青”。在人们看来,红色是喜庆的象征,绿叶红花,给人以喜气洋洋的感觉。金色和银色在“五色”之外,除了起到强对比色的调和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有“画龙点睛”的效果,所以苗族在刺绣的设色中也常运用。在色调的搭配上,“苗绣”善于突出高反差,把几种对比强烈的颜色放在一起,显示出单纯、艳丽、明快、强烈的特点。一般少有过渡色,或是黑白相间,或是红绿相衬,或是蓝底白花。不过,各地苗族在运用色调上不尽相同,往往成为一种特定的集体程式,使人一望而知,但总的说来,无非“大同小异”,在用色观念上均属传统的民间色彩学范畴。

苗族的刺绣,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艺娴熟,针法有平绣、辫绣、绉绣、补花辫绣、锁丝绣、数纱绣、破丝绣、堆花等十余种,运用时或以一法为主,或多种兼用。平绣以剪纸作底样,使用单针单线的绣法,针脚均匀,光亮平滑,因用纸作底而有一定厚度,犹如浅浮雕;辫绣是将剪纸贴在布面上,然后用8或12根彩线编成辫子,再将辫子盘旋于底布,按剪纸轮廓由外向里满绣,这不但使浮雕感更加突出,而且肌理效果良好,产生一种粗犷、厚实的艺术趣味;绉绣亦先编成丝辫,用单针穿线由外向里将丝辫折为几段,使之堆绉丰满,呈高浮雕状,更富于立体感;补花辫绣是在不同颜色的绸面上,用辫绣的方法绣成局部纹样,然后以深色辫带锁边,带的内侧再锁一条浅色边线。又于辫带间以浅色线作点状连缀,使之固定而有装饰效果,显得富丽而有变化;锁丝绣是先将丝线缠绕在白棉线上,沿纹样嵌出轮廓,再用他色丝线作平绣或绉绣,这种绣法纹样细小,造型概括而有浮雕感;数纱绣是根据土布的经纬线平绣出几何图形,以单线刺绣使之平滑,以双线刺绣使之厚实,由于两种针法不同而产生不同效果,既有别于挑花,又不同于织锦;破丝绣与平绣相同,但因将彩线分破成若干细丝,绣面显得更加光亮细腻,而且能产生过渡色和复色;堆花是将拼贴和刺绣相结合的工艺,它用彩色绫纸剪成小三角形,然后按构思把各色三角形叠压堆绣成各种图案,造型夸张,色彩斑斓,仿佛像刺绣中的点彩派;板绣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绣法,它不是在布面或绸面上刺绣,而是将花纹绣在板丝上面,造型古拙、简练,但现已少见了;贴花是用彩色丝片剪作如同葵花子大小的等腰三角形,然后贴在底布上,于其周围密绣一圈,多呈几何图形;结绣是在插针后,以线在针尖上挽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花结。以上各种绣法,都以剪纸为底样,贴于面料上便可施绣,无须在底布上描绘图案[1]。

布依族也长于刺绣,“腹下系五彩挑绣方幅如绶”就是明代对布依族刺绣的描写。刺绣这一名称,各地称呼不同,镇宁一带布依语称作“刁贵”,册亨、望谟称作“姑绣”。刺绣的种类颇多,有“贵高崇”、“贵杂玛母”、“贵独粑”、“贵独绒”等十数种,叫法不同,基本绣法大同小异。绣工精巧,色彩调和,纹饰大方,给人以清新之感。但到了清末,由于改用织锦作衣,刺绣便只作装饰性点缀,以后衣裤都使用栏杆花边,刺绣便不流行了。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