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台亭阁中,贵阳的甲秀楼无论在设计和造型上都值得称道。甲秀楼最能显示贵阳“人杰地灵”的一方之秀,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的楼阁,高高耸立在南明河中的鳌矶石上,屹立江流,宛如水中。浮玉桥如白玉浮波,横卧楼下,贯通两岸而又与鳌矶石相连,又是一处佳构。桥南原为观音寺、海潮寺、武侯祠,今改建为一
颇具江南庭院特色的翠微园,构成一组有楼、有桥、有寺、有景的建筑群,成为贵阳城市的一大标志。
贵阳的文昌阁又是古建筑中难得的佳作,它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倚城墙而建,宛如城楼,高20米,它奇特之处在于,这一楼阁的底层为正方形,而它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却是不等边的九角形,阁的外形和柱架构件均以“9”为基数,如屋顶为九角攒尖顶,梁为“九九”81根,柱为“9”的5倍即45根,楼楞为“二九”18根,而且第三层的金柱和第二层的重檐金柱均不穿过重檐金柱,其余5根都立在底层的抱头梁上,这种形状的建筑,在国内极为罕见,是中国古建筑的一大创举。
贵阳的大觉精舍,俗称华家阁楼,楼高5层,底层为正方形,前面有带廊,两侧及背面以砖筑墙,二层以上为八角形,规模宏大,工艺精巧,构架及装修都具有南方建筑的特色。
建于清康熙年间的织金文昌阁,高20米,底层为长方形,中层为六角形,上层为八角形,为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贞丰的文昌阁又别具一格,正殿为面宽16米、进深9米的长方形阁楼,重檐歇山顶,通高13米。凯里的魁星阁,为清代乾隆四年(1739年)所建,阁楼为五层五檐六角攒尖顶建筑,它建在少数民族的聚居区。
古塔建筑中,著名的有印江文昌阁、大方奎峰塔、仁怀鹿鸣塔、安顺西秀山石塔、都匀文峰塔等。印江文昌阁原为明嘉靖年间所建的澄清楼,崇祯年间改建为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和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两次重修,遂改为一座八角七层的砖木石结构空心塔,通高36米。大方的奎峰塔矗立在城南的文山上,它是一座7层楼阁式的石塔,平面为正方形,逐级缩小面积和层高,底层为实心,二、三、四层为空心,五、六、七层又为实心。仁怀的鹿鸣塔,为楼阁式六角七檐石塔,通高22米,塔内可拾级而上,直登塔的顶层。安顺的西秀山石塔,为元代泰定三年(1326年)的建筑,初为砖塔,明、清时期经过3次改建而为石塔,塔基仿须弥座,呈正方形,塔身亦为正六边形,共7层,二层以上每边均雕有佛像和护法神像,高约10米。都匀的文峰塔,又名文笔塔,原为5层木结构塔,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改为六角七檐石塔,通高33米。
贵州汉族地区的四合院,四周多围以高高的封火墙,整个布局的平面犹如一颗大印,称为“印子屋”。在黔东地区的石阡、岑巩等地农村,有一种飞檐翘角的汉族民居,小巧玲珑,既有中原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又有“干栏”式建筑的某些风格,与一般中原建筑有所不同。毕节市东北的大屯土司庄园,虽然是彝族土司所居,四周砌有高大的砖墙,沿墙筑有六座碉堡,但园内的厅堂、花园、鱼池、花桥等却有中原式建筑的风格,回廊相连,错落有致,是一组十分考究的庄园建筑[1]。
注解:
[1]贵州省文化厅:《贵州古建筑》。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