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的头饰很早就引人注目,特别是明清时期,外地初来贵州的人,开始接触少数民族时,第一印象就是头饰和服饰,所以,地方志书、游记、风俗记之类,大都记录了头饰。清代乾隆年间,曾有人绘制了贵州各民族的形象,共计百幅,称为《百苗图》,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在《百苗图》中,最突出的部分就是头饰
,既然谓之《百苗图》,所绘头饰当然不下百种,这与今日的调查大体是相吻合的。如果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头饰,贵州应当是一个重点。因为,各民族的头饰不同,而且同一民族中又有多种头饰,显得摇曳多姿,令人应接不暇。
与头饰密切相关的是服饰,情况比头饰复杂。贵州民族服装的多样性是有口皆碑的,少数民族服装多达百余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服饰博物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民族众多当然是最主要的,但不可否认,民族内部支系繁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历史上把苗族分别记作“红苗”、“黑苗”、“青苗”、“大花苗”、“小花苗”、“长裙苗”、“短裙苗”等等,实际上是从最直观的服饰加以区分的,这虽然不尽科学,但服饰上的差异,在同一民族中却是客观存在的。仡佬族也是如此,史书上有所谓“红仡佬”、“花仡佬”、“披袍仡佬”等,说明在各地的仡佬族,穿着是极不相同的。在习惯上,瑶族也常以服饰来作区分,如“白裤瑶”、“青裤瑶”、“长袍瑶”之类。从民族学调查资料来看,头饰、服饰与语言之间似乎有一定对应关系,而且通婚状况也与此有关,由此推想,服饰很可能是早先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标志。当然,事情并不这么简单,文化传统与文化交流,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都包容在这一文化氛围之内而不能一概而论[1]。
少数民族服饰,虽然异彩纷呈,但也有若干相通之处。譬如说,男装一般比较单一,而女装则是千姿百态,特别是姑娘们的盛装,最能表现出民族特色。经济文化类型对服饰的影响是明显的,百越民族的服饰虽各具特色,但往往有“大同小异”之感,而苗瑶民族内部的差异就大得多了,氐羌民族的服饰又别具一格。贵州少数民族的服装,普遍喜欢深色,尚青尚蓝或者尚黑,而且在色调运用上反差较为强烈,这种审美观念,很可能与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有关,尽量保持与周围景观协调一致,当然,普遍使用植物染料也是一个原因。这也许是一个区域性的特色,使贵州少数民族服饰生色的,一是蜡染,二是刺绣,三是银饰,它们与不同的服装款式和多种多样的头饰结合起来,更显得多姿多彩。
这些古老的民俗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在单一民族比较集中的聚居区或者偏远山区,由于受外界影响较少,传统的民族头饰和服饰保存得比较完整,可是,处在多民族杂居区或者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的区域,则往往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起变化,有些特点渐渐销蚀。不过,因为头饰、服饰与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有密切关系,尽管人们在平时的穿着显得比较朴素,而在民族节日期间,头饰、服饰的特点又显得鲜明突出。相比之下,在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之中,男子头饰服饰的变化比妇女大得多,青年人的变化比老年人大得多,这很可能是男子外出的机会多,青年人容易趋于时髦,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在现代商品经济日渐活跃的情况下,自织自衣的状况渐被打破,有许多衣物都在市场上购买,共同性越来越多,所以,内衣、鞋袜之类变化最大,而头饰和外衣往往容易保持其民族特色。
注解:
[1]陶立幡:《民俗学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8月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