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既不常得,一时吃不完的部分,自然要设法保存下来。肉是很容易变质的,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保存尤其困难,经过若干尝试,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妥善的办法,就是“烟熏”。将肉剁成大块,悬挂在火塘之上,利用柴火的烟熏,将肉烘干,并添加一个保护层,为了使肉色香味俱佳,还有意用松、柏一类有芳香味的植
物作燃料。这种方法制成的腊肉,有清香味,瘦肉鲜红,肥肉透亮,不但好吃而且好看,颇能引起食欲。黔式香肠也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五香味较浓。还有一种“血豆腐”,将猪血倾倒在豆腐中搅拌均匀,加上肥肉丁,经烟熏后蒸熟切开,红里透白,油润芳香。贵州的“威宁火腿”与云南的“宣威火腿”风味相近,同样驰名,其中有一种“熏腿”就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丹寨苗族的“腊鱼”,风味独特,将鲜鲤鱼剖开、洗净,撒上盐和花椒面,然后放在木炭火上烘烤一个月,肉色渐渐发黄以至变成猪肝色,味道鲜美,香醇、细嫩。用盐腌制的办法要晚近一些,因为贵州不产食盐,全靠由外省运入,自有盐以后,腌制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美食,如苗族的腌雀,将斑鸠、野雉、竹鸡、黄腊雀等抹上食盐,置入坛中,加烧酒密封,月余后取出蒸熟食用。此外,还有侗族的腌鸭、腌蛋,布依族的腌骨头,回族的牛干巴等等。
贵州人民常用的饮料,首先当推酒,其次是茶。不过,酒将在第三节中专门叙述,这里着重讲茶。贵州的茶叶,唐代已有盛名,陆羽《茶经》中提到的思州和播州就在贵州,明代在播州设茶仓收购,并把茶作为贵州的土贡之一,清代将云雾茶、毛尖细茶列入贡品。贵州的茶,以绿茶为大宗,著名的如都匀毛尖、遵义毛峰、安顺竹叶青、石阡苔茶、湄潭绿茶、云雾茶、银球茶等等。茶不但是饮料,而且是一种礼俗,有客必先敬茶,表示对客人的欢迎与尊敬。
贵州农村,普遍饮用苦丁茶或高树茶,叶片硕大,形状粗糙,味苦涩而回甜,最能解暑和消除疲劳,所谓“粗茶淡饭”,大概指的就是这种茶吧。在黔西北地区有一种“罐罐茶”,用一只特制的小砂罐放在火上,倒入茶叶烘烤,直至茶叶发出香味,始将清水渗入,置于文火中煨开,喝起来别有一种滋味。侗族、土家族的“油茶”又是另一种风味,它以茶油加茶叶、糯米同炒,待糯米焦黄即加清水煎熬,然后把糯米粑、炒米花、炸黄豆、花生、核桃仁、蒜汁、肉末等置于碗中,冲入熬好的茶汤,一日三餐必饮,并成为待客的佳品。
在古代,贵州少数民族还有一种“鼻饮”的习俗。朱辅《溪蛮丛笑》说:“仡佬,饮不以口而以鼻,名曰鼻饮。”周去非《岭外代答》说:“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饮时,心口噍一片,然后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止可饮水,谓饮酒者非也,谓以手掬水吸饮亦非也。”看来,鼻饮的作用与藏族、蒙古族的闻“鼻烟”有些类似,这大概是因气候炎热,需要随时以水清洗鼻孔并刺激打喷嚏的缘故吧。不过,鼻饮的习俗早已失传,详情不得而知[1]。
注解:
[1]刘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