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语言文字载体
汉语方言


贵州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区,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在全省3 239.11万人口中,汉族为 2 115.46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5.31%,因此,在考察语言这种文化载体时,首先应当研究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操汉语的人数在12亿以上。由于中国幅员广大

,人口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各方言在语法上大体是一致的,但词汇带有较浓的地方色彩,而语音的差别就很大了。古代的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消失,北方方言中,除江淮及西南、西北少数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入声字。其余各种方言则不同程度地保存着古代的入声,以粤方言保存的三种入声-g、-d、-b最为完整。鼻音韵尾-ng、-n、-m在粤方言和闽南话中保存完整,其余几种方言则有变异。古全浊声母在吴方言、湘方言中大部分保存,粤方言则用低声调来反映古浊声母。声调受浊声母影响而分为阴阳两调,由古代的4声变为8声,但广州话有9声,吴方言、客家话有6声,长沙话只有5声,与北方方言有颇多不同。

以上情况表明,分布在南方的吴、赣、湘、闽、粤及客家6种方言,在语音上均与北方方言有较大差别,惟“西南官话”即川黔滇方言却属北方语的系统,这是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北方方言是七大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宽广的一大方言,它从东北到西南,包括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长江两岸及四川、贵州、云南的汉语。北方各地的语言,经过长时期的交融逐渐走向统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川、黔、滇远在西南一隅,其语言不同于南方6种方言而近乎北方方言,却有些令人费解。

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必须从四川说起,阐明四川话与北方方言的联系,才能说明以四川话为基础的川黔滇方言的来龙去脉。在西南各省中,四川与中原的联系最为密切,这是因为它距离古代的政治中心如咸阳、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较近,受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最深。早在春秋时期,巴蜀便与秦通往来。秦、楚相争,首先夺取四川,建立蜀郡、巴郡及黔中郡,并以李冰为蜀郡守开发四川。在秦并天下以前,即规定巴蜀王世代娶秦女为妻,统一后便迁“秦民万家”入蜀。汉初关中大饥,令民就食于蜀,以后不断将罪人移往四川安置,并设益州刺史部经营西南。蜀汉建立,六出岐山,在北伐中与汉中多有联系。西晋“八王之乱”,北方流民数万家经汉中转入巴蜀,分散各地。南北朝时,北人流入四川的更多。唐初令关中饥民入川就食,“玄宗幸蜀”和“僖宗幸蜀”都带来大批北方人。南宋时,北方人民避难于川者不计其数。蒙古军在灭南宋前即由四川进入云南,对南宋实行包抄。明初在四川建立卫所及明末张献忠据蜀,均有大批北方人移入四川。凡此种种,说明四川不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与中原有颇多联系,而且通过北方移民持续不断地入川,把北方的语言带了进来,所以,四川话与北方方言相近是理所当然的事。

贵州话实际上是以四川话为滥觞,整个“西南官话”也是以四川话为基础演变形成的。秦汉时期,巴蜀是经营西南的大本营,而以云贵为“巴蜀徼外”,汉武帝“开西南夷”便从四川向外扩张。唐蒙通夜郎“将千人,食重万余人,从巴?关入”,其后开南夷道“发巴蜀卒千人治道,转漕万余人”,都是从四川而来,以川人为主。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平“南夷”置?柯郡,于是“移豪民田南中”,以部曲结合而成移民集团,这些大姓都是巴蜀望族,即所谓“三蜀大姓”。东汉设益州刺史部,?柯等郡都归其管辖。蜀汉政权建立,称云贵为“南中”,在蜀的势力范围之内。贵州之地,唐代属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宋代属夔州路,治所均在四川。元代及明初,黔北地区属四川行省,贵州布政司建立后,播州宣慰司、乌撒军民府仍归四川。明代通过“调北征南”和“调北填南”,把川陕及外省大批汉族移入贵州,军户、民户、匠户不下数十万。明末清初,川民避难逃入贵州者甚众,咸丰、同治以后又由川、湖流入大批移民,布满穷乡僻壤。无论从行政建置或移民成分看,贵州与四川关系甚为密切,因而语言近乎四川话,同属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贵州话大体分为三个片区:黔北、黔西北及黔中大部分地区属一个类型,具有川黔滇方言的一般特征;黔东南地区为一个类型,受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和湘方言的影响较大;黔南又为一个类型,主要受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某些方面又受广西话影响。但贵州汉族来源复杂,并不都来自四川、湖南,因而有些地方的语言与当地汉语不同,形成了一些方言岛,例如:镇远话和屯堡话。为了说明贵州话与北方方言的异同,把它和普通话进行如下比较:

普通话的22个声母,在贵州话中都是存在的,但贵州话比普通话多3个声母,即唇齿音v、舌尖前音z和舌面后音(舌根音)。在普通话中是作为舌根鼻音(后鼻音)韵尾使用的,而在贵州话中作声母。普通话的声字母,在贵州的许多地方读为舌根鼻音,如贵阳话的o(我)、a(昂)、an(安)、a(压)、u(欧)等。在普通话里,舌尖鼻音n和边音l的区分是十分清楚的,但贵州话常常将n和l混读为n。人们常感到普通话的语音粗厉宏大,而贵州话的语音较为尖细,这是因为贵州人常将普通话中以平舌、卷舌相对应的一组舌尖音——舌尖前音ts、tsc、sl和舌尖后音ts、tsc、sl,均读为平舌的ts、tsc、sl,致使发音器官开口度变小,语音细微。这种合并造成了贵州话同音词的歧义现象。例如:在读音中,“资源”与“支援”、“私人”与“诗人”往往不易分辨。舌尖后音仅在贵州个别地区存在,如威宁、赫章的偏远山区,但发音部位比普通话略靠后。

贵州话语音系统中的韵母也有一些特点。当我们将黔北话——贵阳话与普通话对比时,就会发现,在普通话的38个韵母中,有9个是贵州话没有的,它们是:ü|y|(语)、i|ι|(吃)、uo|uo|(多)、üe|yε|(月)、üan|yan|(冤)、un|yn|(军)、eng|an|(丰)、ing|i|(英)、ueng|uen|(翁),但在黔东南和黔南的汉语方言中却能找到与之相同或近似的音。据调查,贵州话各地均有的韵母有20个,即i、u、a、ia、ua、o、io、ai、uai、ei、uei、au、iau、u、an、in、a、ο、iο。但贵州话中有一些韵母如a、、ε、e、、er、ur、ue、i、ya、uɑ、u、iε、uε、ye、ue、ie、io、iü、yο、iai、iau、en、uen、on、a、ia、ua、o、io等,在普通话里是没有的。普通话有撮口呼和儿化韵,而贵州话中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有撮口呼的地区,有的读儿化,有的不读儿化;但没有撮口呼的地区就没有儿化韵了。有撮口呼的如毕节、遵义、铜仁三地区及修文、息烽、开阳、水城、瓮安等地,而贵阳市、安顺地区、黔西南州及六盘水市的六枝地区却没有撮口呼,因此,读儿化韵的主要在靠近四川的毕节、遵义、铜仁三地的地区。此外,卷舌韵母在贵州话中,各地读音不同,例如普通话中的er|r|(儿、而、耳、二),在黔北读|er|,在黔东南读|e|,在黔南读||。

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但在贵州话中有些地方仍保留入声字。一般说来,有儿化韵的地区,部分有入声,部分却没有入声,而没有儿化韵的地区则一律没有入声。贵州有入声的共15个县市,调值有所不同:印江、思南、德江、沿河、务川五县的调值为22;桐梓、赤水、习水、仁怀四县的调值为33;都匀、独山、平塘、三都四县的调值为42;丹寨、黎平的调值为31和24。这些地区的入声都是舒声,没有塞音韵尾|p|、|t|和|k|,且入声在新派语音中均有逐渐消失的趋势。由于各地入声的调值与阳平的调值较为接近,故入声消失后均归并到阳平,例如:调值为33和22的黔北话入声归入了调值为21的阳平,调值为42的黔南话入声归入调值为53的阳平,调值为31和24的黔东南话入声归入调值为21的阳平。在贵州话中没有入声的地区,其古入声字不论是清声母字还是浊声母字,全都归入到阳平字中。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