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史前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



普安铜鼓山出土了新石器293件,其中,有石斧1件,石凿3件,石刀14件,石抿1件,石臼16件,石杵6件,砺石5件,石钏5件,石璜3件,石坠15件,石环47件,石环半成品1件,环心5件,石筀30件,玉璧2件,绿松石珠3件,玛瑙珠4件,石串珠2件,石扣饰2件,石管35件,玉管2件,钟乳石管2件,石管半成品1件,石标首1

件,石研1件,石网坠3件,石箭镞1件,石弹丸3件,石纺轮15件,石支子19件,石模范45件。类型增多、专用性强,这是一目了然的事,刀、斧、凿一类主要用作砍伐、建筑,石臼、石杵自然是粮食加工之用,石箭镞、石弹丸用于狩猎,石网坠用于捕鱼,石纺轮从数量上可知纺织有了发展。尤可注意的有两件事:一是冶铸较为发达,有各式模范45件;另一件是装饰品显著增多,有石钏、石璜、石坠、石环、石筀、玉璧、绿松石珠、玛瑙珠、石串珠、石扣饰等等。
威宁、赫章等地,虽然没有发掘过新石器时代遗址,但散见于各地的磨光石器很多,说明在这一时期人类活动频繁。综合这一地区的石器,计有锛29件,斧11件,凿1件。锛分无肩无段、有段和斧式锛三种类型,斧有无肩、有肩两型,且有各种式样,如:无肩石斧就有梯形、长条形、扇形、柱状、梯形斜刃等式,有段石锛有磨棱、直段、弧段三式。此外,大方、织金、水城、盘县、清镇、平坝、息烽、金沙、黔西、贵阳、安顺、绥阳及锦屏、榕江等地,发现了新石器地点四十余处,共征得磨制石器三百余件,有刀、斧、锛、凿、矛、镞、刮削器等类型。石刀较多,有长方形和半月形两类,长方形刀有单孔单边刃、双孔单边刃、单孔双边刃三式,半月形刀有无孔、单孔、双孔三式。石矛和石镞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工具,矛为柳叶形等腰三角形状,镞有长方上尖形、尖叶形、圆叶形、椎形四式。这些石器与云南、四川往往相似,例如:半月形单孔石刀和石凿,在四川凉山也有发现;贵州的有肩有段石器,在云南的滇池、洱海、滇东北及澜沧江中游均有分布;半月形有孔石刀,梯形斧、锛等,在云南亦为常见。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大发明,也是定居农业的象征。如前所说,在安龙观音洞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红色、褐色、灰色和黑色陶片,陶质粗糙,厚薄不均,纹饰大都模糊,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就有了陶器,可能是用手捏的,烧制技术不稳定,质量不高。平坝飞虎山遗址中出土的破碎陶片极多,还有圆饼状和算盘珠状的两式陶纺轮,陶器以夹细砂灰陶为主,较坚硬,火候高,纹饰以细绳纹和刻画纹占绝大多数,刻出波浪、方格、菱形、圆圈、云雷等各种纹饰,在一片乳黄色陶衣的陶片上发现一小段带状红彩,似可看为贵州高原上的彩陶。
毕节青场出土的陶器是很丰富的,但陶器大多残破,仅有少数能够复原,计有壶9件,罐27件,碗2件,豆16件,直腹罐1件,小口罐21件,器底79件,圈足19件,纺轮16件,管14件,环1件。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其次是夹砂黑陶,泥质黑陶比例较少,质量极不稳定,例如:圈足基本为泥质红陶,但有6件为夹砂黑陶,有3件为夹砂红陶,陶器的纹饰以绳纹居多,其次是素面,有少数为磨光陶、方格纹及刻画纹。普安铜鼓山共出土陶器643件,器形有釜、罐、碗、豆、圈足、支子、坩埚、陶珠、纺轮等。釜的数量较多,共78件,分五式。罐有480余件,分八式,并有小罐、有耳罐、圈足罐各1件。这里出土了坩埚3件,这在贵州是第一次发现。陶质以夹砂陶为主,分夹粗砂陶和夹细砂陶两类,有极少数为泥质陶。制陶方法有手制和轮制两种,一般是先用泥条盘筑成形,再用慢轮修理。95%是绳纹,有粗、中、细三种纹饰,少数为弦纹、水波纹、斜线纹、方格纹、米纹、羽状纹、菱形方格纹。在普安铜鼓山还发现陶窑1座,现存有灰坑、窑门、火膛、窑床等部分。
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渐渐定居下来,聚为村落,于是出现了房屋遗址。在毕节青场,发现了四座房屋遗址,除有两处时代较晚而外,另两处是有研究价值的。其一是半地穴式屋基,平面呈圆角方形,面积为3×3米,穴深09米,门道和室前地面在一平面上,室内正中有3个相邻的柱洞,估计是以土坑为壁,用柱将屋顶支撑起来,有如海南岛黎族的“船形屋”。其二是一座地面建筑,平面是形状不规则的长方形,最长处61米,最宽处31米,周围有31个柱洞,柱洞的直径大小不一,室内有两排并列的柱洞,将房屋分为三间。普安铜鼓山也发现房屋遗址一处,平面为长方形,分南北二室,通长385米,宽17~24米,又发现双眼和单眼灶各一座[1]

注解:
[1]《贵州田野考古四十年》,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3月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