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文学
早期云南文学的代表作


    滇人之诗文,萌兴于汉代,但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出土于昭通的“朱提堂狼”洗,在每件器皿上都刻有制造时间和地点的铭文,如民国初年昭通发现的一洗,刻“永元五年堂狼”几字,另一刻有双鱼纹的铜洗在双鱼之中刻“建初八

年朱提造”字样。铭文中年代最早的是“建初元年堂狼造”,最晚的是“建宁四年堂狼”。这些只有年岁和地名的铭文,尽管不成文章,但却是滇云文化中保存至今较早的金石文字,反映出当时汉字应用的普遍。写成文章的石刻,汉晋时有《孟孝琚碑》,铭文十五行,行存二十一字,文中记述了孟孝琚之生平,“将即幽都,归于电丘。凉风渗淋,寒水北流”,“守善不报,自古有之。非独孝琚,遭逢百离”。从这些断碣残碑中仍可读出其洋洋数百言的碑文,文辞典雅、节奏鲜明,而作者痛失良友、伤逝感怀的心情泛溢于表。著名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又称大小爨碑,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且行文流畅,词采富丽,文笔凝练,反映出作者较高的文学修养,在汉晋滇云文学中也不失为上乘之作。据《爨宝子碑》原碑,录文于下:

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

君讳宝子,字宝子,建宁同乐人也。君少禀瑰伟之质,长挺高邈之操,通旷清恪,发自天然,冰洁简静,道兼行苇。淳粹之德,戎晋归仁,九皋唱于名响,束帛集于闺庭。抽簪俟驾,朝野咏歌。州主簿治中别驾举秀才本郡太守,宁抚氓庶,物物得所。春秋廿三,寝疾丧官,莫不嗟痛,人百其躬。情恸发中,相与铭诔,休扬令终,永显勿翦。其辞曰:

山岳吐精,海诞陷光。穆穆君侯,震响。弱冠称仁,咏歌朝乡。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刃,循得其墙。馨随风烈,耀与云扬。鸿渐羽仪,龙腾凤翔。翮凌霄,将宾乎王。鸣鸾紫闼,濯缨沧浪。庶民子来,絷维同响。周遵绊马,曷能赦放。位才之绪,遂居本邦。志邺方熙,道隆黄裳。当保南岳,不骞不崩。享年不永,一匮始倡。如何不吊,歼我贞良。回枹圣姿,影命不长。自非金石,荣枯有常。幽潜玄穹,携手颜张。至人无想,江湖相忘。于穆不已,肃雍显相。永维平素,感恸忾慷。林宗没矣,令名遐彰。爰铭斯诔,庶存甘裳。呜呼哀哉!大亨四年岁在乙巳四月上旬立。

又爨龙颜碑碑文比爨宝子碑碑文更长,铭文24行,行45字,为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立,由爨道庆作文,碑文辞藻更为华丽。其颂曰:

巍巍灵山,峻高迢滞。或跃在渊,龙飞紫闼。邈邈君侯,天姿瑛哲。缙绅踵门,扬名四外。束帛戔戔,礼聘交会。优游南境,恩沾华裔。抚伺方岳,胜残去煞。悠哉明后,德重道融。绸缪七经,骞骞匪躬。凤翔京邑,曾闵比踪。如何不吊,遇此繁霜。良木摧枯,光晖潜藏。在三感慕,孝友哀伤。铭迩玄石,千载垂功。

洋洋近千言的爨龙颜碑碑文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写爨龙颜先世的来历及荣耀,“爰暨汉末,采邑于爨,因氏族焉……迁运庸蜀,流薄南入”。写其家世,当中不无炫耀夸饰之词,如说爨氏是“颛顼之玄胄、祝融之渺胤”,以此也反映出爨氏来源于中原汉族大姓。其二,写爨龙颜本人的经历、才貌、性情及光辉业绩。“容貌玮于时伦,贞操超于门友”,“进无容,退无愠色”,“独步南境,卓尔不群”,运用比喻刻画爨龙颜之为人、品行和才干,入木三分。其三,写后人对他的追念和歌颂,虽几乎全是溢美褒扬之辞,文句畅达、辞章华丽、音调抑扬顿挫,铿锵上口,充分表现了南中文人对汉字掌握的熟练。其四,写采立石碑的情况,注明碑文作者和刻石匠人,并表明作此碑的目的在于“表殊勋于当世,流芳风于千代”[1]。这些文辞古朴,闪烁着汉晋骈文光辉的碑文,同拙朴的古碑一道,经过千年风雨的洗刷,依然散发着中国古诗文的韵味,默默地昭示人们古滇云的文学渊薮何其源远流长。滇云古碑除上述诸碑外,尚有曲靖的《爨琛碑》,陆良的《祥光碑》,沾益的《毛辨碑》,陆良的《爨云碑》等,诸多古碑及碑文的存在,说明汉晋时期滇云的汉文学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

见于典籍的古滇云最早的汉文歌谣,主要有西汉武帝时的《渡澜沧歌》:“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东汉明帝置永昌郡,派使者往滇,越博南山,渡兰沧水(今澜沧江)役卒苦于行道之艰难而怨愤成歌,道出了远道行役之险阻和役卒奔波效命的困顿。明《滇南诗略》有评曰:古歌谣,淡中有味,质中有文,所以后世不可及。细玩味此歌谣,确乎有古乐府风骨,写得朴素、质直而境界纯浑。此外,东汉永平年间,益州刺史梁国朱辅好慷慨有大略,在州数岁,宣示汉德,威怀远夷,于是有白狼王、盘木、唐蕞等慕化归义,途经峭威峻险的邛崃大山,扶老携幼,若归慈母般归顺朝廷,白狼王还作诗三章,是为《白狼王歌》。由于远夷之语,辞意难正,犍为郡掾田恭晓其言,译其辞语,因而《白狼王歌》是用本地少数民族语言创作后,通过翻译写成的辞章[2],其中汉语夷言掺杂成文。至于是何民族语言,据方国瑜先生把歌中176字之音义与纳西语的对照研究,结果大都可解,说明白狼语与纳西语最接近,甚至可认为白狼语为纳西古语。白狼歌三章即《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远夷乐德歌》曰: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屈申悉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愿主长寿,子孙昌炽。《远夷慕德歌》曰:蛮夷所处,日入之部。慕义向化,归日出主。圣德深恩,与人富厚。冬多霜雪,夏多和雨。寒温时适,部人多有。涉危历险,不远万里。去俗归德,心归慈母。《远夷怀德歌》曰:荒服之外,土地埆。食肉衣皮,不见盐谷。吏译传风,大汉安乐。携负归仁,触冒险狭。高山岐峻,缘崖磻石。木薄发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赐,怀抱匹帛。传告种人,长愿臣仆。此诗辞义显豁,叙述质朴,直吐所思,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并未表现出较高水平,但值得注意的,不仅是它以明白通畅的汉语写成,而且是标准的四言诗体,与流行中原而深受汉王朝推崇的《诗经》的诗体一致,说明白狼王歌受到过《诗经》艺术形式的影响。白狼歌的出现,是汉文化和滇云文化相融合的文学体现,也是汉语夹杂夷言这种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文学创作方式较早的代表作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