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经典系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
云南与西藏的关系可追述到唐代。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完成统一西藏的
大业,大约在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建立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在不断向四面扩张时,将其势力深入唐朝的西南部。为遏制吐蕃势力,唐廷于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在茂州(四川茂汶)设置安戎城,以截断吐蕃通往西南蛮夷的道路。不料,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吐蕃从唐军手中夺取了安戎城。防御吐蕃的军事要塞变成了吐蕃进攻西南地区的基地。吐蕃长驱直入洱海地区,西洱河诸蛮降服吐蕃。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冬天,吐蕃首领犀都松亲自率兵远征西洱河地区,在此征服乌蛮,向白蛮征税[1]。吐蕃还在漾水、濞水之间建铁索桥以通西洱河。当唐王朝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时,吐蕃则尽力支持、保护被南诏赶出洱海坝区的浪穹诏、施浪诏、澄诏,阻止南诏统一洱海区域的军事和政治行动。天宝年间,唐朝军队深入云南打击南诏势力,吐蕃支持南诏打败唐朝军队的一系列进攻。为了取得吐蕃的支持,南诏与吐蕃结成“兄弟之国”。天宝十一年(公元759年)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南诏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为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的大王。南诏不再奉唐朝正朔,将天宝十一年改为“赞普钟元年”,吐蕃赐给南诏金印,号“东帝”。直到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诏才完全脱离吐蕃的控制。我们很难说这一时期藏地佛教对云南有多大影响,因为这时佛教刚刚传入吐蕃,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在吐蕃传播。禁佛运动延续200多年,大约在978年,佛教才开始从多康地区重新传入吐蕃,开始藏地佛教的“后弘时期”。尽管如此,在吐蕃控制南诏的时期,西藏文化或多或少对云南西北部的文化产生了影响。
公元11世纪藏地佛教的各教派逐渐形成。同时经过西藏和四川两地传入云南迪庆和丽江地区。元明两代,中甸、丽江、永宁等地已有藏传佛教的寺院庙宇。清代,迪庆藏区正式划归云南管属。藏地佛教的格鲁派(黄教)在云南迪庆藏区广泛流传。
迪庆是云南藏族聚居的主要地区,居民以藏族为主,此外还有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汉族、怒族、普米族、苗族等。藏文经典系佛教,主要在迪庆和丽江两地传播。信仰藏语经典系佛教的主要是藏族,其次是部分纳西族、普米族,少部分怒族和白族。泸沽湖畔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和普米族也普遍信仰藏文经典系佛教。
藏文经典系佛教在云南有宁玛派(红教)、噶举派(白教)、萨迦派(花教)、格鲁派(黄教)4个教派。
宁玛派主要在中甸、德钦、维西等地流传。宁玛派的僧侣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为“正统宁玛派僧”人,他们有藏文经典。据说,8世纪末,莲花生等人把密宗经典埋藏地下,几百年后被僧侣挖出来研习传授。这些“出土”的经典被称为“伏藏”。僧侣出家入寺认真修读伏藏,严守戒持,不娶妻。他们十分重视经典的诵读研习。另一类僧人被称为“仓巴”。“仓巴”在迪庆藏语中的含义是偏僻的修行之所;是孤独的修行者。他们没有固定的寺庙,脱离人群独自在山野的岩穴中孤修苦练。一年中各地仓巴有几次集会,到时他们步出深山幽洞,聚在一起讨论经典,交换研修心得。他们主要是为人诵经念咒,祭神驱鬼,祈福禳灾。他们禳祓的仪式多为杀牲血祭,颇类本教仪轨。仓巴多为父子传袭,也有少数为师徒传承。
噶举派在迪庆和丽江地区多有流传。清代,噶举派大宝法王、二宝法王因纷争避难丽江,所以,噶举派在云南迪庆、丽江有较大影响。迪庆、丽江的噶举派多数是塔布噶举系统中的噶玛噶举,主要分布在维西、德钦、丽江、贡山等地的藏族、纳西族、傈僳族聚居区。主要寺院有维西的寿国寺、兰经寺,德钦的禹功寺,贡山的普化寺,丽江的福国寺、指云寺、文峰寺、普济寺、玉峰寺。中甸的承恩寺、贡尖寺、刚松寺属于帕竹噶举系统中的达垅巴支系。德钦的云仙寺,维西的来远寺、达来寺属于帕竹噶举系统中的止贡巴支系。“噶举”在藏语中是“口传”的意思。噶举派经典主要是师徒间口耳相传。噶举派注重密法的修炼与实践。
信奉藏文经典系佛教萨迦派的主要是宁蒗县的普米族和纳西族中的摩梭人。萨迦派传入宁蒗地区的时间大约是元代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时。永宁者波萨迦寺、蒗蕖萨迦寺和挖开萨迦寺是萨迦派的代表性庙宇。
在云南信奉人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格鲁派。明代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丽江木土司邀请三世达赖素南嘉措到云南传教。从此,格鲁派在云南藏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清代康熙时,格鲁派在中甸、德钦、维西等地已具有相当规模,并流传到宁蒗纳西族摩梭人与普米族地区。由于得到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和支持,加之格鲁派戒律严密受到信教群众欢迎,所以在云南西北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地区广泛流行,至今仍占主要地位,寺院、僧人的数量和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等方面远远超出其他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