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地区众多的蛮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进与落后,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大小而区别为乌蛮与白蛮,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接近的称之为白蛮;反之,则称为乌蛮。白蛮的生产方式、语言、姓氏、服饰、葬法,已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只是
在某些风俗习惯上仍保持着“蛮”的特点,是介于“蛮”和“汉”之间的部族。乌蛮则是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保持固有特点,并受汉文化影响较小的蛮族。
嶲州(今四川西昌)地区诸蛮,也分为乌蛮与白蛮。邛部有六姓,其中一姓为白蛮,五姓乌蛮,而初裹的五姓,全是乌蛮;东钦蛮的两姓,全是白蛮。其他如:傈傈蛮、雷蛮、梦蛮诸部也有乌蛮、白蛮的分别。嶲州诸蛮以姓氏区分为乌蛮、白蛮,其具体内容不详于记录。据明代的《炎檄纪闻》、《松潘边图》及地方志书,可推知嶲州地区以大姓为乌蛮(黑人),以小姓为白蛮(白人),与近代西昌彝族以贵族(大姓)为黑彝,被贵族控制的曲诺(奴隶、小姓)为白彝的情况相类似。嶲州地区乌蛮与白蛮服饰有明显的区别:乌蛮“妇人衣黑缯,其长曳地”;白蛮“妇人衣白缯,长不过膝”[4]。服饰色彩与长短的不同反映了大姓、小姓的差别与等级的高低。至今,傈僳族仍以服饰的色彩和式样区分为黑、白、花三种:穿黑布衣服的叫黑傈僳,穿白色衣服的叫白傈僳,穿花衣服的叫花傈僳。
唐代云南,“群蛮种类,多不可记”[5]。有乌蛮与白蛮的称谓,泛指各地社会文化高低不一的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涵义。爨地是以同一族系(爨)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同的部落区分为乌蛮、白蛮;洱海地区则是以不同族系的社会文化类型区别为乌蛮与白蛮;嶲州地区是同一族系以不同的姓氏与社会等级区别为乌蛮与白蛮。所以,虽然同用“乌蛮”、“白蛮”的称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情况,不能混为一谈。“蛮”是南方、西南民族的统称,不是具体民族的专用名称。“乌”、“白”二字所要说明的是:同一族系中不同集团间或同一地区族系间,社会经济文化的高低差异,风俗习惯的文野区别,汉化程度的深浅。白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进步性,乌蛮的社会经济相对落后性;白蛮的汉化程度深一些,乌蛮较为稳定地保持着本民族的固有特质而较少改变。因之,“乌蛮”和“白蛮”也是泛指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共同的泛称,不是具体族名的专门名称。明确这一点,不仅对我们认识唐代云南诸民族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认识今天云南诸民族的源流有重要意义。
注解:
[1]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
[2] 《新唐书·南蛮传》卷222,中华书局标点本,第6319页。
[3]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卷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97页。
[4] 《新唐书·南蛮传》卷222。
[5] 同上,第6325页,中华书局标点本。
网页编辑:金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