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
[1] 《史记·大宛列传》卷一百二十三。
[2]
《史记·西南夷列传》卷一百一十六。
[3] (印度)R.塔帕尔:《印度古代文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4] 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研究集刊》第二集。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7页,中华书局1987年版。
[5] 《史记·西南夷列传》卷一百一十六。
[6] 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研究集刊》第二集。
[7] 《史记·货殖列传》卷一百二十九。
[8] 参见林超民《蜀身毒道浅探》,《研究集刊》第二集。
[9] 《永昌山脉记》,《永昌府文征》文录卷十八。
[10] 《永昌郡传》,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 《三国志·魏志》卷三十引《魏略》。
[12] 赵继善:《永昌山脉记》,《永昌府文征》文录卷十八。
[13]方国瑜主编:《永昌郡传》,《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 《禀呈查勘潞江桥工》,《永昌府文征》文录卷十七。
[15] 《赠刘虞民序》,《永昌府文征》文录卷十八。
[16](缅)波巴信著,陈炎译:《缅甸史》,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4页。
[17] 赵松乔著:《缅甸地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23页。
[18] 赵松乔著:《缅甸地理》,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页。
[19]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路当为北路,但笔者研究表明,唐宋时期云南有3条道路通天竺,除这两路外,还有北经大雪山至天竺的道路,故此路称中路。
[20]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545页。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21] 贺圣达:《缅甸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1页。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545页。
[22]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598页。
[23] 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24]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上册,第479~485页,545页。陈茜:《川滇缅印古道初考》,《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1期。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