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教育
三大书院


    云南书院制度之创设,始于元明,至清代而大盛。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云贵总督蔡毓

荣、云南巡抚王继文在省城昆明南门外慧光寺左创办育材书院,这是清代云南创建书院之始。此后全省或修复明代书院,或新建书院,云南书院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单以云南府来看,清代两百余年间新增了经正、育材、九峰、雉山、雪堂、太极、信天等18所书院;大理府新增了凤鸣、万青、毓英、洱源、云龙等22所书院,一些明代尚未建书院的地区,如云州、沾益州、丽江府等府州,就新设了瞻云、云州书院和西平、龙华书院,以及玉河、榕城书院。有清一代,云南全省共建书院212所,使云南的书院从明代的50余所发展到清代的240余所,云南书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新建书院共计106所,占整个清代新建书院的50%[1]。书院成为全省主要的高等教育机构,在近代学制实行以前,为云南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这二百余所书院中,规模之宏大、历史之悠久、人才之辈出者以省垣之五华、经正两书院以及昆明之育材书院颇具名望,在云南书院中名噪一时,成为清代云南教育中的一大盛事。

五华书院旧在府治西北,自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巡抚王启建立以来,一直是云南最大的一所全省性书院。这座书院在明末的战乱中被毁。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总督鄂尔泰为“聚三迤十四府秀良之士而藏修息游其中”,乃重建五华书院,并以自己西林觉罗的姓氏冠以“西林书舍”之雅名。他把此事上奏雍正皇帝,得到恩准,奉旨将原赐给他的《古今图书集成》计5018本贮于五华书院,又购置经、史、子、集诸书万余卷藏于五华书院,规制初备[2]。所有学舍修葺一新,入门古柏森森,其布局前为讲堂,后为山长居室,室旁东西各院外两翼藏书楼,及讲室左右厢皆为书舍,选士课读其中,谨稽出入。雍正年间统治者已看到书院在选才造士上的重要作用,“建立书院,择一省文行兼优之士,读书其中,使之朝夕讲诵,整躬励行,有所成就,远近士子,观感奋发,亦兴贤育材之一道也”。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命直省省城,设立书院,各赐帑金1000两,为营建之费,赐昆明五华书院帑金1000两,当时治滇者尹续善用此经费增扩书院,复以其余买官庄田,岁收入租谷以供修脯廪饩,其所为规条益详。

书院师资的设置,聘山长1人,设监院1人,学长2人。书院学生名额,正课之给膏火者80名,其附课而来者不限。书院课试安排,课期每月4次,初三、十八日为官课,由督抚、学正各官员轮流为书院指定讲学题目,一般由监院于头一日告知官府,次日到官府请官员指明课题,一试书文,一试贴诗,十三、廿八两日曰师课,由书院院长自课之,也是一试书文,一试帖诗,至夕而毕。课后评定甲乙列榜,优之给予奖励。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盐法道山阴何金复增设字课,以月之廿三日旧设膏火银80份,每份月加银16钱,米3京斗,学长倍之。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值癸酉乡试,官员要求自2月至8月增加膏火银30份,由督抚及学政司道府捐发,凡乡试年皆以此为准。五华书院在各界学政官员的支持下获得了发展。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学政顾莼复同司道捐银1000两,按年银35两的标准,作为字课卷资的奖赏。道光元年(公元1821)学政杨殿邦拿出廉俸所得来增置书舍,第二年又定膏火银,每份月增银5钱,从各官的养廉银中拨发。道光三年(公元1823)重建左右厢书舍。第二年复修东西院书舍。书院教职员薪俸,山长岁束修银400两,月薪蔬银15两,米2京石;监院自有俸禄,月薪蔬银6两,米1京石;火夫工食银月15分。按年卷金银60两,乡试之年增银20两。

正当云南书院获得较好发展势头的时候,咸丰六(公元1856)滇西大理爆发了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声势浩大,同治六年(公元1867)杜文秀派20万起义军包围省城昆明,在这期间,书院教学受到严重影响,课试被迫停止,历经多年积累的丰富藏书也悉为灰烬。直到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杜文秀被杀,回民起义被镇压,巡抚岑毓英奏准由盐斤项下每斤抽银5分、3分不等,作五华书院束修膏火之费,增设举人膏火正课10份,每份月给银3两;副课20份,每份月给银2两;生员正课80份,每份月给银2两;副课80份,每份月给银1两。恢复每月初三、十八日的官课,笔资由课试各官捐养廉银奖给。书院教员薪俸山长聘在籍翰林院或曾任京外官者,束修增加银100两;监院用教职,月薪增加为40两;三迤设学长2人,月薪2两,书办杂役已有定章,均由盐库支领。书院教师束修、学生膏火得到增加,书院教育有较大发展。光绪四年(公元1878)巡抚杜瑞联上奏朝廷云南需购置一批书籍,分发给五华、育材两书院,并准备把较好的刊印分发给各地学校。因而五华书院的藏书,自咸同兵燹遭毁后,历年来,统治者加以培植,先后购置刊刻经史子集若干卷,置于藏书楼,有同庆老王炽捐赠影印铜活字本《古今图书集成》于书院,士子获益斐然,至今犹存。至此书院旧观始备。凡滇之略具隽才者,无不招而纳之书院中,每秋榜中试多者30人,少亦20人,所选之才,所造之士为滇中之最。山长悉心教诲,训课之功不可诬。据师范《滇系·五华书院山长志》所载,当时五华书院之山长,前则乌程人孙潜村先生,后则闽县人张惕庵先生,皆能讲求实学,虽经数十年,“其教泽所及,即新进后生,无不仰之。”据《清实录》载: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有官员奏:“滇省五华书院山长张甑陶自主讲席以来,迄今五载,实能尽心训迪,卓有成效。请令为黔省贵山书院山长。俟届满6年抚臣就近考核,或照例奏请议叙,或送部引见示奖,临期再行酌办。”高宗认为山长之设,若无考核,则未免怠于训课,惟知恋栈优游,于教学无益。因而要求各地巡抚总督报奏在职6年以上,教术可观的书院山长,准备给予奖励。张甑陶也在7年后受八品职衔。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