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地缘的原因,云南作为沟通东亚中华文明与南亚次大陆印度文明的大陆桥,带动了它的对外交通的发展及中原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地理环境对东南亚文化有重要影响,东南亚正好介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大洋、印度和中国两个文明古国之间,使它很早就受到中国文化和
印度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大约从公元前后至公元10世纪,东南亚早期古代文化或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孕育期,是东南亚接受外来文化传入与当地社会原始文化结合的时期。这时,越南北方仍在中国中央王朝统治下,主要受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传入和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传播区。而中南半岛的占婆、扶南、真腊、骠国、堕落钵底等国,由于靠近印度或临近印度洋,成为印度文化的流入区。至10世纪后,越南北方建立了独立国家,但在长期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几乎与此同时,缅甸于11世纪出现了由缅族建立的蒲甘王朝,此后印度南传上座部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接着泰国、老挝、柬埔寨也在13~15世纪完成了小乘佛教化过程,使中南半岛除越南北部之外,基本成为印度文化影响较深的海洋文化区[1]。
云南与东南亚中南半岛地区地理关系密切。在与云南接壤的中南半岛上其主要的山脉大川基本呈南北走向,半岛北部,多条山脉连成一片,向北汇集于云南,从云南延伸的山脉,构成了半岛陆地的基干。实际上中南半岛的全部大河也均发源于中国西北或西南,经由云南伸向半岛,然后在半岛上形成山河纵列、峻岭和平原交错的地形。中南半岛的陆地,可以说是中国西南陆地,而且主要是云南高原向南伸延的部分。因此,云南与中南半岛山水相连,有密切的地理亲缘关系。
山川同源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民族的亲缘关系。中越边境地区有傣、克木、苗、瑶、哈尼、拉祜、仡佬等民族;中缅边境地区有傣、景颇、阿昌、傈僳、佤等民族。他们跨国境而居,族源相同,风俗一致。这些亲缘民族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素养、宗教信仰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云南境内三分之二的山区,其民族成分、民族分布格局、经济构成、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均与中南半岛的东南亚国家基本相同。
亲缘的地理、亲缘的民族必然造就亲缘的文化关系。如果说古代云南是中国中原文化自北南下与在印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东南亚海洋文化自南北上的交汇地的话,那么,今天在中南半岛的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宝库中所蕴含着那么多的中原文化成分,就是中原文化首先由云南的先民吸收后,经过同源山水的通道作用和亲缘民族的亲和作用,传播交流到那里的。同样,云南也长期受东南亚海洋文化的渗透影响,与地方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滇云文化。
这种文化的双向交流管道就是同源的山川、亲缘的民族,特别是流经云南后进入东南亚的各大河流形成的自然交通孔道。云南与东南亚地缘相接,由巽它台地构成的东南亚中南半岛,几乎就是欧亚大陆经云南的延伸。亲缘的地理关系,使云南与东南亚之间早有交通往来,云南早就开始了利用山川地缘相通的关系,把东南亚沿海的出海口作为自己出海口的历史。就其山脉说,中南半岛的山脉呈南北走向,基本上是云南山地的延伸。半岛的北部,多条山脉连成一片,向北汇集于云南,从云南延伸的山脉构成了中南半岛陆地的基干:
高黎贡山,是恩梅开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5000米,南下渐低,下至3000~4000米,而河谷盆地约1000米,循怒江西岸南下,构成腾冲、龙陵和德宏复杂险峻的地形,至缅甸东部掸人地带,直至海边,形成缅甸主要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