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傈僳族是主要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怒江流域是傈僳族居住的中心,也有一些散居于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西昌地区。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是藏缅语族的一支。傈僳族以农业为主,同时从事采集渔猎等生产,他们还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
,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沿袭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傈僳族有口传山歌和长诗以及十多种表现生产生活、歌颂劳动、赞美爱情的舞蹈。
回族回族是元代以后才移居云南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线城镇及其附近地区,多与汉族交错杂居,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突出特点。回族普遍使用汉族文字语言,在住房、服饰等方面也与汉族大致相同。回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征,实行本民族内通婚,但男子可和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女子通婚。
拉祜族主要分布在临沧地区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江以西一带,即澜沧、孟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以澜沧和孟连两县为主要聚居区。拉祜族的先人属于古代氐羌人系统,远在公元3世纪曾居住在洱海周围,10世纪以后才不断向南迁徙,形成今天的拉祜族聚居区。拉祜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拉祜族为一夫一妻制,并有结婚后到女方居住3年的习俗。拉祜族喜爱歌舞,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等,有芦笙舞等。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丽江地区。纳西族历史十分悠久,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渊源关系。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汉文化,汉文逐渐为纳西人民普遍使用。至今仍流传着纳西古文字写成的《东巴经》,约五百多卷,是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纳西族性格开朗,能歌善舞,还有享誉海内外的纳西洞经古乐。
佤族主要分布在滇西的沧源、西盟、耿马、双江、镇康、孟连等县,并以沧源和西盟最为集中,这两个地区的佤族占了云南省佤族人口的一半以上。佤族为云南的古老民族,其先民属于周秦时期“百濮”族群的一支。佤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有4种方言。佤族的自称不尽相同,西盟、孟连一带称“阿佤”;镇康一带称“佤”;耿马、澜沧、沧源一带称“布饶克”、“巴敖克”等。佤族主要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在中心地区还保持着姑舅表婚制。佤族实行土葬,信仰万物有灵,男女均喜欢饮酒、嚼槟榔和吸烟草。佤族无本民族文字,人们用数豆粒、刻木和结绳记数、记事或通讯。以物传情是他们原始文化的反映,如村寨间发生纠纷或经调解之后,即送甘蔗、盐巴表示友好;若送予辣子,则表示愤懑;送鸡毛表示最后警告;送火炭表示要对方的寨子报复;送子弹或火药表示要与对方打仗等等。佤族有丰富而优美的民间文学,其诗歌、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大都以口头文学形式保存下来。
瑶族云南省的瑶族一半以上分布在文山州的广南县,其余散居于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的山区。瑶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关系,同源于秦汉时期的“武陵蛮”部落。瑶族在风俗习惯上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特点,妇女善于刺绣,图案精美。男女青年婚姻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结婚,但不与他族通婚。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
藏族云南的藏族主要分布在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丽江、贡山、永胜等地。藏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有3种方言,云南的藏族属于康巴方言区,也通用藏文。云南藏族男女服饰与西藏相同,婚姻基本为一夫一妻制,信仰喇嘛教,节日多与宗教有关。藏族有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藏文中保存了许多历史、天文、医学、文学等珍贵资料。在建筑艺术上,著名的有迪庆的归化寺和德钦的喇嘛寺,金顶飞檐,雕梁画栋,气势雄伟。寺中壁画、雕塑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
景颇族景颇族绝大部分分布于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以及怒江泸水县的古岗地区,少数散居于腾冲、耿马、澜沧等县。景颇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发源于青藏高原,约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南迁,到17世纪基本定居于今缅甸北部和云南德宏地区。景颇族多分住在山区丘陵地带,住房多为长方形竹楼。景颇人喜欢饮酒,嚼烟草、芦子和槟榔。景颇虽以农业为主,但采集渔猎仍是其重要的生产手段,对猎获物品或祭品,仍然沿袭“见者有份”的原始社会平均分配习惯。景颇族的家庭为父系一夫一妻制,姑舅表优先配婚。景颇人能歌善舞,每逢胜利、丰收、节日、婚事都以举行“木脑”来庆贺。
布朗族布朗族世居于滇南的勐海县部落山、巴达、西定和打洛等地,少数分散聚居或杂居于镇康、双江、临沧、澜沧、景东、墨江等县。布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远在汉代就有记载。布朗族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布朗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布朗族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他们的节日多与农业生产和宗教祭祀有关。
普米族普米族较多地居住在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的高寒山区。普米族源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氐羌支系,有多种称谓。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无文字。普米族热情好客,多聚氏族而居,大都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大家庭。
怒族怒族大都聚居于怒江州的碧江、福贡、贡山和兰坪等县,维西县也有少量分布。怒族居住在怒江和澜沧江两岸年代久远,解放前自称“阿龙”、“阿怒”和“怒苏”等,解放后根据怒族人民的意愿,统称为怒族。怒族生活在横断山三江并流区,山高谷深,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差,但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以农业经济为主,采集狩猎经济为辅。怒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怒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