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金属器在文明诸因素中所占的地位一样,礼仪性建筑的出现也不是一个稳定因素。换句话说,有了礼仪性的建筑并不意味着一定出现了文明;即使在文明已出现的社会也不一定有礼仪性的建筑。这样看来,在所谓文明四要素中,礼仪性建筑的出现只占有一个“仅供参考”的位置。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放
弃对这一因素的考察。例如在日本,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绳文文化中期起,就有了所谓“大型环状积石遗迹”,山梨县北巨摩郡大泉村的金生遗址是一些用大块石头建成的祭坛,规模宏大虽比不上英法等国较晚的巨石文化,但也十分壮观[27]。然日本进入文明史阶段,却较此种建筑晚了3000年。相反,在印度,当公元前3000年进入文明之后,却没有神殿之类建筑遗存[28]。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除了黄河流域之外,中国境内的其他地区尚没有具备文明的基本因素。然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中华4000年文明史是否与本文相悖呢?不是的。因为我们前面已论证,至少在商代前期,黄河流域便产生了文明。但我们不能忽略以下的事实:商代前期的文明社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社会,在这之前理应有一个较为原始的阶段。这也正是目前我国史学界正在探讨的一个课题——夏朝的历史阶段。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恰相当于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年,文化传播论在学术界十分流行。这个文化传播论的基本立场,是把每种文化因素以及文化的复合体都以传播中心来作解释。在这一论点盛行之时,有些外国学者说中国的文明也是由于外来文明传播的结果,一个时期,文明西来说十分猖獗。大量的考古学研究结论表明,这种文化传播论太片面,现在已基本上没有人再坚持这一论点了。与上述文化传播论相对立的说法,是文化独立发生说。独立发生说认为,各种文化相互无关,独立发展。这一说法过分地强调了文化的独立性,低估了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因素,同样也是失之偏颇。目前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有些同志过分地夸大了中国文明在各地区发生的独立性。中国文明起源点的“满天星斗说”,正是这种强调文明独立性的反映。回顾前面几个方面的讨论,我们觉得“满天星斗说”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我们认为,中国文明的诸因素,最初是以零星孤立的状态存在在各地。但是,并非每个含有文明因素的地点都发展为文明。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我国还没有一个地域具备了文明四因素的其中任何三个。这一时期在黄河流域尽管有晚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但这些文化中除了有的有文字刻划符号和个别存疑的铜器之外,并不具备其他的文明因素。此时在长江流域有马家浜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在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在华南有石峡文化……这些文化大都不具备或具备少量的文明因素。当时,它们都没有吸引、聚合周围地区文明因素到自己方面来的力量,但是,这些文化都为中华文明的产生作了铺垫。当公元前2000年前后,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利用了这一地区黄土肥沃、森林茂密、气候温和、有铜矿资源等有利的自然条件,把本来就发展水平较高的龙山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黄河流域的龙山中晚期文化凝聚了自身和其他文化的因素,使之巩固、升华,终于在这一带建成了夏、商、周三代帝国。黄河流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起源点。
注释:
[1]《中华文明发祥地有“四大区域”》,
《光明日报》1986年9月23日。
[2]唐兰: 《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的年代》,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0年。
[3]《辽西地区西部发现五千年前文化遗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
《光明日报》1986年7月25日。
[4]骆宾基: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问题》,
《人民政协报》1986年12月23日。
[5][18](美)莫尔根:
《古代社会》,三联书店,1972年。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
[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
[8]转引自《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3年。
[9]《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
《文物》1983年第3期。
[10]《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
《文物》1983年第3期。
[11]李济等: 《城子崖》
(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一),1934年。
[12]《人民日报》1985年1月3日。
[13]《偃师尸乡沟发现商代早期都城址》, 《考古》
1984年第4期。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
《1984年春偃师尸乡沟商城宫殿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1985年第4期。
[15]《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报告(一四)》, 《考古》
1987年第7期。
[16]《郑州商代城址发掘报告》,
《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
[17]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出版社,1985年,又见《文物》1985年第8期。
[19]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
1972年第3期。
[20]唐兰: 《中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
《大汶口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80年。
[21]转引自日本平凡社出版的《世界考古学事典》下卷,角田卫文撰写的欧洲考古学部分,1979年。
[22]唐兰:
《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0年。
[23]T.C.帕谢克:
《特里波列遗址的分期》,《苏联考古学的资料与研究》1953年第10期,俄文版。
[24]有关材料分别见于《考古》、《考古学报》及《文物》等杂志上的文章,此处恕不一一注明出处。
[25]杨东晨: 《从我国史前期的铜器看文明的开端》,
《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26]《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第2期;《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报告》,《考古学报》1974年第1期;
《敖汉旗大甸子遗址1974年试掘简报》, 《考古》1975年第2期。
[27]金子裕之:《日本的美术》,第4集,日文版。
[28]同[21],口隆康编写的印度考古学部分,日文版。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