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北方文化与草原文明
草原文化和人类历史文明


孟驰北

  草原游牧民族和商业航海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对提高人认识自我价值,从而产生自尊自重自信,甚至培养英雄主义上都起过特殊的作用。当人固定在地面上时,很难产生出对其他动物的优越感,亦即人的优越感。没有这种优越感,就很难激发出创造的积极性。自从草原民族驯服了马,跨上了马背,航海民族发明了

船,航行在海面上时,人第一次脱离地面创造了相对于陆地动物和水生动物的高度,而且创造了远非人的生理器官所能达到的速度,从此,高山、大河、海洋、沙漠、戈壁,再也阻挡不住人类前进的脚步,人到这时真正成为无敌于天下的灵长。在15世纪发明火枪之前,草原民族在东起乌苏里江,西到黑海多瑙河西岸,纵横驰骋,锐不可当。当草原民族骑在马上,扬鞭风驰电掣地奔驰,当航海民族在万顷碧波中荡漾驶行,这时才感受到人的自豪,享受到了对人生的审美体验。正是两个海洋——蔚蓝色的海洋和绿色的海洋——开拓了人的胸襟,扩展了人的视野,树立了人对创造的自信,一句话,使人的价值大大增值。正是这两个海洋对人塑造才使人升华到一个很高的境地。尤其是马对人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里举出一个例外,就可看见马对塑造人起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游牧民族中的希伯来族在别的游牧民族已经跨上马背的若干年代中,他们还是坐在毛驴背上。在《圣经》上几乎很少见有希伯来民族骑上马背的记载。去埃及避难的圣母玛利亚骑着毛驴。耶稣第一次进入耶路撒冷时骑的是毛驴。当年,遍历欧洲鼓励人参加十字军的僧侣彼得也骑着毛驴。与别的骑上马背的游牧民族相比,希伯来人有他们自己的许多优点,可是缺乏那种勇敢善战的英雄气魄,在历史上备受别的民族的凌辱。

  农业,只有在固定的土地上,人才能按部就班地从事操作程序,才能获得粮食。人只有附着在固定的空间,不得随意迁移,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进行。从宏观看农业人口都是分散的、孤立的、不流动的小家小户,因为是自给自足社会,联系极少,都固定在极其封闭的环境里,只有遇到大的天灾兵荒才能打破农村的定势和静态。农业生产总是代代承袭祖先的陈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年一次循环。因为周期长,革新不能立即获得试验效果,所以谁也不敢贸然创新,一年中一旦有什么力量使这种循环断裂,全年的劳动都将付之流水。因此,农业生产要求的是稳定守恒,最怕有什么新生的东西冒出尖来破坏这种平衡和稳定。于是农业文化不能不是静态文化和守恒文化。农业社会的静对发展人类文化起过巨大的作用。因为有了社会的稳定状态即静态,人类的精神财富才会以各种形式、各种符号积累起来,这种积累就意味着代代的承传和发展。古代所有辉煌的文明都在农业社会,道理就在此。尤其是中国创造了美轮美奂的农业文化体系,在工业文化这个参照没有出现前,它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也因农业文化机制着眼于维持生活的常规常态和社会的静态,而生命是尚动的,于是农业文化就不能不用一切方法遏制生命的动。从这个根本要求出发,农业文化就反映出如下的特点:1.崇德不崇力,用外部机制制作的抽象的德的框架去限制生命属于动态情状的力。2.农业生产的收入是低微的,在不能维持温饱的情况下,就必须主张清心寡欲直至禁欲。特别对有爆发力的性欲总是千方百计地诋毁、压制。3.人的情感波动性最大也最不稳定,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就特别强调理,用理筑起对情感的防波堤。4.强调人的个性就是鼓励人的多样性,多样性也容易激发出动态情状的力来,因此农业文化必须抹煞人的个性特征,讲求群体利益。农业文化从外部强加给生命种种规范,使生命屈从,因而与生命的真实不相顺应,它就表现为一种虚伪矫饰。长期受这种文化熏陶,生命就会退化,人性就会受到歪曲,甚至出现畸形。 

  历史上在欧亚大陆建立的强大帝国,无不与草原民族有关,一种是草原民族直接建立的,如亚述帝国、法兰克福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成吉思汗帝国、阿拉伯帝国、中亚帖木耳帝国、印度莫卧尔帝国、奥斯曼帝国;一种是有浓厚的草原民族血液的民族建立的,如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还有一种是受了草原文化影响勃然兴起的,在公元前16世纪,游牧民族喜克索斯人攻入埃及,经血统文化大融合后,出现了埃及托特麦斯三世和阿米诺菲斯三世的强大帝国,埃及的疆域第一次推进到幼发拉底河。在中国南北朝汉民族和游牧民族融合了300年之后,出现了强大的隋唐帝国,首次把中国的版图推进到费尔干纳盆地。

  从欧亚大陆现在的民族形成史上看,几乎都是游牧民族和当地农业土著融合而成的。欧亚大陆上的雅利安游牧民族,闪米特、含米特游牧民族,阿尔泰语系的游牧民族是构成欧亚大陆各民族的重要成分。欧洲的希腊、拉丁、条顿、斯拉夫、立陶宛、克里特诸民族,亚洲的印度、波斯都是雅利安游牧民族和当地农业土著的混合种。亚洲西部的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希伯来、约旦诸民族是闪米特游牧民族的后裔;亚洲的朝鲜、日本、欧洲的芬兰、匈牙利(马扎尔人)则是乌拉尔—阿尔泰游牧民族的后裔。中国也不例外,中国自称是炎黄子孙,而黄帝炎帝都来自西部的游牧地带。中国古代神话是以昆仑山为中心的,根据中国著名学者岑仲勉 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论著,提出楚国的上层贵族中有雅利安和蒙古利亚混血种突厥渗入。我同意他的观点。楚国有大批游牧民族进入,楚文化中有强烈的草原文化色彩。老庄哲学中的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对草原民族宇宙观的最高总结。老庄的道法自然是对草原民族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的哲学表述。庄子的《逍遥游》、《知北游》是马背民族生活情趣的理性升华。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当今欧亚大陆各民族无不与马背民族有密切关系。

  同样有草原民族渗入,但对草原文化的接受程度在西方东方是不一样的。中国的黄河流域;印度的恒河、印度河流域;非洲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东的两河流域都有发展农业的极好条件。除了两河流域,常从几个方面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外,中国、印度、埃及这些农业大国都是自然封闭体,都只在北面和西北方面有游牧民族攻入的通道。波斯也是一个自然封闭体。因此他们都能保持较长久的稳定局面。创造自己的文化,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尤其是中国创造了最完美的农业文化网络,当强大的游牧民族侵入后,能给中国农业民族进行精神输血,能使中原汉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出现活力,但最终还是被同化掉,依然保持农业文化的文弱性格。 

  欧洲的地形是开放的地形,没有大山大河沙漠阻挡,从东、南、北三个方面游牧民族都可以长驱直入。欧洲没有厚实的农业经济,建立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的农业文化也是不完善的,即使在罗马有了相当水平的农业文化,也还经常受到草原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补充、调剂。公元5世纪,大批游牧民族进入罗马帝国和欧洲纵深部分,匈奴人、东哥德人、西哥德人、汪达尔人、斯拉夫人、阿兰人、法兰克人、下日耳曼部落的朱特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在欧洲到处有他们的铁蹄,并且彻底摧毁了古罗马帝国,这自然又一次带来了草原文化,在这以后的若干世纪中,游牧民族不断侵入欧洲,亚洲的柔然、蒙古、突厥都长驱直入过欧洲。至于游牧民族对欧洲的小规模渗入,一直延续到13世纪,因此欧洲人有着浓厚的马背民族性格和马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行为方式是毫不为奇的。  观察今天的西方文化,只有掌握了草原文化这把钥匙,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