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在绵延15000余公里的亚欧大草原上,一代代游牧人栖息、繁衍、移徙、雄踞,构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的长河,而他们创造的文化,风格粗犷豪迈,魅力无穷,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质。
(一)生产规模大
本文所说的生产规模大,是指古代的历史条件下,与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经济相对而言。历史上的游牧人,以地域分聚落,过群居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游牧部落所豢养的牲畜,羊常以万计,马常以千计,牛和骆驼常以百计,游牧人出兵征战,铁骑常以万、数十万计。部落往往逐水草而占地放牧,家庭负责放养。家庭在生产和消费上有权处置,部落则保卫牧场和出售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上,个人依附家庭,家庭与部落则互相依存,为了适应草原游牧生产的需要,游牧民族还逐渐形成了规模大、人数多的生产体制。
与小农经济相比,游牧经济因其经营规模大,容易集中、统一而在一定时期或某一阶段有一定的优越性。生产规模大则又与游牧生活相适应。但游牧经济虽然规模大,其基础却非常脆弱,易受天灾人祸的制约,因而日渐衰落,这在近代以后,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商品交换范围大
以畜牧业为主,他业为次的游牧人随着人口的日益繁衍,生活的日渐提高,与其他民族和地域的人们交换物品越愈经常化,交换活动日益增多,规模、范围逐渐扩大,并萌生商品意识。在中国北方匈奴、突厥、蒙古人与中原王朝交聘或互市时,骆驼常以百计,牛常以千计,马、羊常以万计甚至数十万计,此类事情,史不绝书。
不过,游牧人最初交换活动,只在部落之内或邻近部落之间进行,形式是以物易物,如以皮毛换取马具、饰物或其他生活用品。游牧生活逐水草,常迁徙,时序不同,居地不同,其交换的商品、对象及方式,均不相同。为适应环境变化,他们还将一地区的商品,携运贩卖至其他部落或地区,从中牟利;也会采用农耕地区的货币为交易中介物。因此等价观念、货币观念,随之而形成。但游牧部落基本不造货币,其使用的货币多来自农耕地区,考古材料可作佐证。
游牧人与农耕人的王朝经常发生掠夺、战争、媾和及交聘等情况。掠夺、战争,主要是掠取财富,其中大多是生活用品。媾和则是败者向胜者赔偿大宗财物,而交聘往来时则多以皮毛与丝绸为礼物,其数量多,范围大,故实为一种特殊的交换活动。
游牧人建立王朝后,为增加财政收入,往往在其辖区内,或直接或间接经营中介贸易。为控制中介贸易,控制东西商路,游牧人不惜兵戎相加,发动战争。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扮演过争夺中介贸易的重要角色。这种大交换的特点,表现为路线长,维持久,商品多,花色繁。
(三)民族迁徙地域广
游牧人本来就因生活、生产需要而随时迁徙,更兼部落盛衰、战争胜负、人畜灾祸,更不断迁移,或大变大迁,或小变小迁,小迁徙数十里或数百里,大迁移则数千里乃至数万里。
如,北匈奴举族西迁,先后历时三百余年,初居伊犁河,次至伏尔加河,后迁至多瑙河,这一民族大迁移,曾改变世界历史进程,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突厥人与蒙古人的迁徙更为宏阔,突厥人曾建王朝于亚欧非三洲,东、西突厥汗国、伽色尼王朝、奥斯曼帝国、马木路克王朝即为突厥人所创立。蒙古人自成吉思汗创建帝国后,其铁骑踏遍亚欧大陆,从鄂嫩河至多瑙河,其足迹数万里。
游牧人的迁移,有逐水草而居者,有为逃避自然灾害者,无非是寻求新的生存空间与环境,也有出于扩张的需要者。故而在迁徙征途中经常发生征战,匈奴人西迁如此,突厥人、蒙古人的迁徙也大都如此。
游牧人的迁移,有利于开辟异地之间的交通,亦有益于文化交流、经济交换、政治改革。但因迁徙常伴随战争,兵锋所至、庐舍为墟,城郭毁灭,商业中断,农田荒芜,生灵涂炭。然而,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匈奴的西迁、蒙古人的西征之于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大沟通、大交融、大迁移功不可没。
(四)尚武精神强
游牧人自幼至长,因驯养牲畜、狩猎等需要,惟力是恃,惟力是爱,勇力出众者,众人敬重之。加上青壮从戎,锤冶磨砺战斗意志,至于老死,所以,形成其尚武传统。
游牧部落人人皆兵,战端一开,举族出征。兵锋所指,有死无退。出征之时,粮饷就地取用,而游牧妇女充当后勤兵。为适应这种军事生活的需要,游牧人多为战斗编制,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各有专责。尽管各族此类组织编制大小有异,其名称更不相同,但分层领导、组织严密却是相同的。
游牧人征战主力多为骑兵。骑兵不择路径,机动灵活,调度神速,来如天坠,去如电逝,捷如鹰鹘,迅如雷电,你打他,如搏影捕风,他打你,十次战争,九次成功。这种战术上的灵活多变,往往带来战略上的主动。
游牧人从小就注重了解并利用各种地形、地势,故而战斗之中,常利用关隘谷地、丛林草泽、险地丘陵,进行伏击战。或先于有利地形埋伏精兵,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伏兵队伍,骑步并用;伏击技巧,层出不穷。
大迂回为游牧人的常用战略。当主力主攻中路时,左右两军则迂回敌军两侧。探明虚实后乘虚而入,一路得手后,众路齐进。然后集中全力,击溃对方。实行这种包抄战术,范围小者数十里,大者则数百里,甚而数千里。而这种迂回、包抄战略则很适宜于行动快捷的骑兵。如蒙哥攻潼关曾绕行四川钓鱼城;忽必烈灭南宋,则绕行云南、湖南,其战略迂回规模之大,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游牧人擅长此道,与其游牧生活不无关系。游牧人追逐水草,迂回往返,习以为常。游牧千里相当于行军千里,游牧则与“游击”融为一体。
(五)汗国兴亡迅速
中世纪以前,游牧人曾经建立众多的大汗国,但曾几何时,这些汗国一个接一个从历史舞台上消逝,甚至无痕迹可寻。
游牧人建立的大汗国其兴也勃,其亡也速,是因为游牧经济发展进步滞缓,基础脆弱。加之汗国幅员辽阔,治理不易;各部落之间利害冲突时起;汗国内,人口众多,种族互异,本族贵族为主为上,不时产生篡位夺权者;异族首领为次为下,始终怀有二心。故治乱不常,合易分亦易。
这类游牧汗国,犹如一座大兵营,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多元文化、各种宗教杂然共存,难以形成维系统一的共同思想基础。一旦大汗卒殁,统制力丧失,汗国往往土崩瓦解,如帖木儿帝国即是一例。
游牧汗国存在之日,屠戮人民,夷灭种族,平毁城镇,劫掠财富,贻害多端;但它沟通经济,整刷政局,拓展交通,融合种族,交换商品,交流文化,亦有功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