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文化理论  
  史前史研究  
  考古专论  
  红山·辽西文化  
  北方文明和草原文明  
  华夏源流  
  文化大系研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学术综述  
  文化交流  
 
 
  首页>>草原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若干问题


李先登

  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特点是什么呢?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东部,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

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加以与埃及、两河流域及印度等文明古国距离遥远,在遥远的古代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与交往。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古代中国自成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域,古代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独立地创造与发展了自己的文化与文明。    

  根据多年来的考古发现,目前已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并且可以初步划分为华北与华南两个大的文化系统[10]。说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国广大地区内已有人类居住活动,并且各地区之间已有了初步的联系。这也说明中国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地区之一,中国古代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由居住在中国大地上各个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多元论。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距今10000年前~4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受到各地区之间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的强烈影响,各地区的生产门类、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有了较大的区别,物质文化面貌各具特色,在中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及文化区域,或称之为文化圈、文化中心,或称之为区系类型,这已为多年来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目前有的将其划分为陕豫晋邻近地区、山东及邻省一部分地区、湖北和邻近地区、长江下游地区、以鄱阳湖和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等[11]。有的划分为旱地农业经济文化区(又分为甘青、中原、山东、燕辽文化区)、稻作农业经济文化区(又分为江浙、长江中游、闽台、粤桂、云贵区)及狩猎采集经济文化区(又分为东北、蒙新、青藏区)[12]。有的划分为七个文化系统中心[13]等。各个文化区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是不平衡的。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原夏人地区发展速度最快、水平最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如上所述,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即夏代初期,已经出现了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最先进入了文明时代。  

  具体来讲,中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其土壤是褐土(俗称黄土),具有自然节理,有利于毛细现象生成,可把下层的肥力及水分带到地表,有所谓“自然肥效”,肥力高[14]。并且土质疏松,利于用石铲等进行开垦与浅种直播,利于开挖水井及水渠进行农田灌溉。气候属于暖温带干凉气候类型,四季分明。今天河南省全年无霜期为6~8个月,1月平均气温为-2~2℃ ,7月平均气温为26~28℃ 。在古代比今天还要暖和一些。雨量适中,今天河南省全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为600~1000毫米 ,大部分集中于夏季,正是粟类的需水期,适于播种粟类等旱地农作物。  

  根据考古发现,古代中原地区的农业正是以种植粟类为主。并且早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磁山·裴李岗文化时期已经种植了粟类,说明中原地区在很早以前已把野生的狗尾草驯化为粟。以后粟类得到广泛的种植,成为中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粟类作物,生长期短,  耐旱,抗瘠,分蘖力强,滋生力旺,适应性强,易耕种,费力小而收获多,在古代是理想的农作物。粟类生产的发展为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根据考古发现,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在河南龙山文化晚期,虽然尚未发现青铜工具,但发现的挖地用的石铲,形制先进,呈扁平长方形,单面弧刃,通体磨制,精致锋利,中上部有1~2个钻孔,孔的正面上下有浅槽,便于安置木柄,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此时石铲的数量剧增,使锄耕农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例如在登封王城岗遗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中的王城岗三期出土的石器中,就以石铲的数量最多,占全部石器的40%[15]。此外洛阳矬李等遗址龙山文化水井的发现[16],结合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并“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说明当时灌溉农业已经出现,这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其意义不可低估。再从此时出土的大量的石镰与蚌镰,以及发现数量众多的规模较大的窖穴与酒器、、杯等,都说明农业产量大增,剩余产品大增。这不但为家庭副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各种手工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离与发展创造了条件。除上述青铜冶铸业已经出现并有所发展外,制陶业,缫丝业与酿酒业等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为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经济基础。 

  而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的生产发展速度与水平落后于中原地区,尚未发现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三者,因此,尚未进入文明时代。 

  由于文明时代较之野蛮时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大的质变与飞跃,文明地区较之野蛮地区要先进得多,因此中原文明地区对周围尚处于野蛮时代的地区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促使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原文明地区对周围地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影响。其结果,中原地区周围的各文化区域过去那种基本独立的发展进程就被打断了,它们今后的每一进程都与中原息息相关,都与中原的影响密不可分。 

  自夏代开始,通过战争与和平交往等,中原文明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及文化等逐步传入周围地区,促使周围地区,尤其是社会发展已经达到文明时代门槛的地区加快地步入文明时代,并同时汇入中国古代文明这一总体之中,从而使中国古代文明区域随历史发展而逐步扩大。同时,由于中原文明地区地处全国的中心,处于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区的中心,并且交通便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条件,使中原文明区在同周围区域的联系与交往中,便于吸收周围地区优秀的文化因素,如江浙地区的玉器制造等,不断地充实、加强与发展其文明,使中原地区更上一层楼,先进更先进。即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区域逐步扩大,中原地区则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具体来讲,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尚局限于豫西与晋南等地;商灭夏以后,商代的文明圈较夏代扩大了许多;周灭商以后,中国古代文明圈又有了一次较大的扩大;到了东周时期,形成了华夏文明圈;到了秦汉时期,则形成了空前的汉文化圈;以后仍在不断融合周围地区,使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不断扩大,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具体过程。 

  总之,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中原地区首先进入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随着历史发展向前,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以中原这个核心为中心像滚雪球一样地逐步扩大,将周围地区不断地汇入中国古代文明区域之中,同时也将周围地区的优秀文化因素不断吸收到中国古代文明之中,使中国古代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严格地说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即不是各个地区齐头并进、各自独立地同时进入文明的。并且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中国古代文明也只有一个全国性的中心,而不是有许多中心。 

  必须指出的是,中国古代存在着某个文化或某个地区的某种文化因素在当时比较进步、优于中原地区的情况,但是不能据此得出某个文化或某个地区在当时并不比中原地区落后、甚至比中原地区还先进、更早进入文明时代的结论。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必须从整体进行观察,是否进入文明时代,要看总的社会发展水平,要看是否已经出现了文字、青铜礼器与城市三者,而不是其他。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特点是有一个先进的核心——中原地区,它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与融合力,长时期内周围各地区的人们都向往中原,“逐鹿中原”,因而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或称之为内聚力或凝聚力。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之一——有强大的内聚力的历史根源。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这种内聚力愈来愈强,周围各地区与中原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团结更为加强,这就使得一部中国古代文明史,虽然有过一次次的分裂而不致灭亡中断,继之而来的却是一次次在更高基础上的统一,使中国古代文明以其持续不断、高度发达、灿烂辉煌在世界文明中大放光辉!

    注释

  [1]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2]李先登:《试论中国文字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

  [3]李先登:《试论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起源》,《史学月刊》1984年第1期。

  [4]李先登:《王城岗遗址出土的铜器残片及其他》,《文物》1984年第11期。

  [5]《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

  [6]《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地》,《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

  [7]《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文物》1983年第8期。

  [8]《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城址试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3期;张学海:《寿光县边线王龙山文化缄堡遗址》,《中国考古学年鉴》,1985年。

  [9]李先登:《试论中国城市之起源》,《天津师大学报》1986年第5期。

  [10]贾兰坡:《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11]苏秉琦、殷玮璋:《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文物》1981年第5期。

  [12]严文明:《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物》1987年第3期。

  [13]佟柱臣:《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文物》1986年第2期。

  [14]杨邦兴、裘士京:《文明起源与旱地农业》,《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15]李先登:《登封告城王城岗遗址的初步分析》,《中国考古学会第四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3年。

  [16]《洛阳矬李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78年第1期。

    来源:《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 (经内蒙古社科院授权)

网页编辑:孟春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