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10月,原名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研究所,1984年改称内蒙古艺术研究所,1993年与内蒙古艺术档案馆合并。内蒙古艺术档案馆成立于1984年2月,是国内第一家建立的省级文化艺术专业档案馆,为国家法定的专门保管艺术档案的机构。其工作任务是集中
保管、收集自治区各艺术单位特别珍贵、需要永久保管、需要特殊安全保管条件的艺术档案材料,尽可能延长艺术档案的寿命;对所保管的艺术档案进行整理、编目,为艺术研究提供资料。所以内蒙古艺术档案馆是永久保管内蒙古文化艺术档案的基地,也是研究和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史料的中心。目前,该馆馆藏档案资料日益丰富,现有艺术档案材料共16个全宗,近8000余卷(件),其中纸质档案3322余卷,照片档案228余卷(约20000余张),录像档案约245盘,录音档案约450盘,实物档案近3000余件,档案起止年代是1946-2001年。
馆所的合并是内蒙古艺术研究与档案资源的全面整合,为艺术资源的开发和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的艺术科研机构。研究所在广泛搜集、挖掘、整理民间艺术遗产的基础上,承担着自治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的研究以及集中保管艺术档案和编辑艺术期刊等工作,成为各级党和政府有关文化艺术建设的思想库、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
内蒙古艺术研究所现设音乐曲艺杂技研究室、戏剧舞蹈美术研究室、艺术档案科、声像科、《内蒙古艺术》编辑部和办公室6个科室。全所现有在职人员40名,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研究人员3名,副高职称的研究人员10名。
自1979年内蒙古艺术研究所建所以来,承担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器乐曲集成》等7部艺术集成志书的内蒙古卷的编纂工作。7部集成志书约1000万余字,是上溯亘古,下迄当代,全面反映内蒙古各艺术门类的巨著。目前,研究所正在进行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科研项目有:《中华舞蹈志·内蒙古卷》、《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即将出版;《蒙古剧音乐研究》、《蒙古族曲艺研究》、《漠南草原戏剧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志·文化志》在编纂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和乌力格尔已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近两年来,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参加或主办了一些重要文化活动。2002年2月,与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完成了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政总署和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辽蒙连澳庆丰年”(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春节习俗展),展品共计206件,图片31幅,从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等方面比较集中地展示了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三少民族和汉族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展览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0000余人次;2002年、2003年分别参加了由文化部教科司、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的在陕西省延安市和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的“21世纪西部文化艺术发展论坛”和“中国西部传统艺术保护和发展战略”研讨会;承办了四届全区艺术理论研讨会;拍摄、制作老艺术家专题30盘,作为档案永久保存。全所艺术科研人员还多次参加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组织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内容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
由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主办的《内蒙古艺术》(蒙、汉文版)是自治区唯一的艺术类学术期刊,是发表和交流研究成果的园地。发表的戏剧影视作品、理论研究和学术性文章,展示了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的成果。此刊物已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发行光盘版,其影响日益扩大。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