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族曲艺团的前身是蒙古语说书厅,1957年5月1日,由乌兰夫同志亲自批准成立,从此,蒙古语说书厅成为丰富和发展蒙古民族曲艺的重要基地。五六十年代,著名的蒙古族说唱艺术大师琶
杰、毛依罕等在蒙古语说书厅演出和编创了大量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的曲艺说唱节目,同时,两位艺术大师还培养了很多年轻的曲艺人才。1958年7月,琶杰在参加全国文代会时,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987年8月,为了更好地挖掘、整理和继承蒙古族民间优秀的曲艺遗产、研究发展民族曲艺艺术、培养训练民族曲艺创作和演出人才,蒙古族历史上的第一个专业曲艺队伍—内蒙古民族曲艺队诞生了,蒙古语说书厅也由此改为内蒙古民族曲艺馆。1996年,内蒙古民族曲艺馆改名为内蒙古民族曲艺团。
蒙古族曲艺是上千年游牧民族文化的结晶,是祖国艺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是在古代史诗、民谣和古典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蒙古语说唱文学。蒙古族曲艺内容、形式丰富,现留存有10余个曲种。内蒙古民族曲艺团通过挖掘、整理,搬上舞台的主要有:乌力格尔(蒙古语说书)、好来宝(联韵唱词)、陶力(英雄史诗)、伊若乐(祝颂)、玛克塔拉(赞词)、岱日拉查(对答唱)、笑呵亚热(蒙古语相声)、乌力格尔图道(叙事民歌)等8个曲种、190多个曲目。这些曲种具有悠久的历史、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它们的表演形式简单,演唱内容通俗易懂,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过艺人、艺术家的曲艺表演,人们不仅可以得到艺术的熏陶,而且还可从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40多年来,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常年深入牧区巡回演出,累计行程30多万公里,为边疆地区的广大牧民演出了5000多个曲艺专场,深受边远地区牧民的欢迎,他们演出的节目还经常在内蒙古广播电台、内蒙古电视台播放。与此同时,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还多次代表自治区完成进京调演献艺任务,先后12次参加全国性曲艺表演和国际赛事,累计获得包括文华奖、牡丹奖和1997年蒙古国际幽默艺术节专项一等奖、最高荣誉奖在内的创作表演奖40多项,曲艺团所上演的曲目被同行誉为“漠南绝唱”,被广大牧民赞为“真正的蒙古包艺术”。1999年,内蒙古民族曲艺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收入《中国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一书,介绍到海外。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以“马背情韵”为主题的内蒙古曲艺团专场晚会在台湾巡回演出187场,博得台湾同胞的热烈欢迎。2004年10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中,内蒙古民族曲艺团代表队获得了两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一个新人奖、一个作品一等奖,是参加展演的所有代表团中节目最多,节目最好,获奖最多的一个团体。
内蒙古民族曲艺团现有主要艺术家:巴拉吉尼玛(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宝迪塔拉传说》)、罗布生(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团结奋进的内蒙古》)、乌日根(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安甲的心愿》)、乌云桑(一级演员,代表作品《荧屏之友》)、金巴扎木苏(一级演员,代表作品《博克赞》)等。
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内蒙古民族曲艺团先后出访了新加坡、菲律宾、蒙古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累计接待国内兄弟省区的320多个访问团队以及韩国、日本、前苏联、蒙古、捷克、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保加利亚、瑞典、瑞士、新加坡、缅甸、新西兰、巴基斯坦等18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化艺术团体和蒙古语言学、民俗学、历史学专家学者等3000多人次。内蒙古民族曲艺团以纯真的民族风情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向世界展示了内蒙古的崭新风貌,受到了高度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