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文学艺术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碧野舞起七彩带
—— “安代之乡”

作者 李春梅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三卷•圣洁的彩虹》
 

    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安代之乡”。滚滚奔流的养畜牧河从西向东经过这里,河北是西辽河冲积平原的边缘,河南是丘陵起伏的燕山余脉,这里素有

“千座丘陵万条沟”的说法。粗犷豪放、旋律优美的蒙古族民间歌舞“安代舞”便发源于此。传统的安代舞以唱为主,伴以舞蹈动作,原为巫医为病人驱魔除鬼的一种治病方式,带有迷信色彩。后经老艺人、第二代艺人和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提炼加工,揉进了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作和韵律。1949年以后,逐渐演变为自娱性民间舞蹈,每逢节假日或集会,库伦人都会跳起安代舞。这种舞蹈不拘形式,少则一人,多则上百人,一呼百应,人多时围成一个大圆圈,圈里有两个歌舞能手对歌对舞,众人甩袖呼应,伴舞伴唱,场面欢腾、热烈。经过不断的搜集、整理、改编、创新,古老的安代舞已经发展成为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并由民间进入剧场。

    关于“安代”的名称,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安代是人名,有人说安代是一种病名,还有人说安代是蒙古语“敖恩代”(抬起头来)的变音。安代舞最迟在明末清初已基本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能歌善舞的库伦人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跳过多少场安代舞,恐怕只有用“不计其数”来形容。

    安代为什么与库伦结缘,又从这里传扬开来?这与清初库伦“喇嘛旗”的畸形建制不无关系。1603年前后,西藏喇嘛曼苏希礼由法库山来到库伦,他看到这里水清山缓、树林茂密,便决定在此地定居,传经布法,兴建寺庙。此后,库伦旗便逐渐变得寺庙星罗棋布,喇嘛遍地,库伦也有了“喇嘛库伦”之称。喇嘛教的渗透在精神上对蒙古民众有消极影响,但它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小库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使这里极具独特性。

    清代,蒙古各部各旗的人口构成,一般以世居该地的蒙古族为主体,杂以后来的迁居者。而小库伦这个地方,在初设建置时没有多少土著居民,随着建置的设立和各大寺庙的修建,清廷逐渐从蒙古各部发遣蒙古人前来做札萨克喇嘛的属民。所以,库伦的蒙古族人口有来自“五荒八旗”之说。虽然同是蒙古族,但由于来自不同部落、不同地域,经过长期的交往、融合,这里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库伦蒙古族文化。

    这种文化底蕴孕育了蒙古族文化的奇葩—安代舞。原始的安代与郭尔罗斯蒙古文化有关,与科尔沁诸旗蒙古文化有关,与其他蒙古部落的文化也不无关系,它是蒙古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只不过是在库伦找到了适合它形成和发展的环境。当我们侧耳聆听那一首首安代唱曲,能听出鄂尔多斯长调的悠扬辽阔、科尔沁草原的明快活泼和克鲁伦河畔的雄浑苍凉。

    旧时,流行的安代唱曲很多,如“阿达安代”—劝解妇女的相思病,“乌如嘎安代”—劝慰婚后不育而致病的妇女,以及与病人一起歌舞的“武安代”,因病人病重不能参加的“文安代”,其形式可分为“大安代”(在野外举行)、“小安代”(在室内举行)等。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艺术家们反复提炼、升华的安代焕发了青春。由库伦旗乌兰牧骑创编和演出的歌舞剧《安代传奇》,被文化部命名为新的剧种—科尔沁蒙古剧,库伦旗则被文化部命名为“安代艺术之乡”。安代艺术从此走出库伦,走向全区、全国乃至世界,在国内、国际大赛上连连获奖。为更好地普及安代艺术,库伦旗委、旗政府把1997年确立为“安代之乡”建设年,全旗几乎每个乡都建起了业余安代舞表演队,从城镇到农村牧区,随处可见安代舞欢快奔放的舞姿,安代之乡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进一步弘扬安代艺术,营造浓厚的安代艺术之乡氛围,塑造独特的安代艺术之乡形象,展示良好的“安代”艺术之乡的精神风貌,以带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98年7月开始,库伦旗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库伦“安代”艺术节。艺术节由文艺汇演、安代舞表演、安代舞比赛、篝火晚会、成就展览、安代艺术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组成,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节目之精彩,都是库伦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举办安代艺术节,不仅直接带动了以安代艺术为主旋律的群众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民族艺术的影响力,而且还提升了安代艺术的文化品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