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文学艺术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长夜沉沉展才思
——蒙古族说书

作者 乌云娜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三卷•圣洁的彩虹》
 

    蒙古族说书又称为“潮仁乌力格尔”或“胡仁乌力格尔”。蒙古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说唱艺术。在蒙古族古代社会早期,产生了说唱艺人,他们以古老

神话和传说故事为内容,民谣曲调为风格,以联韵唱词的形式,逐步创作出适应当时社会的英雄史诗。他们手持“潮尔”琴或马头琴,游走于草原,或在牧人的蒙古包内,或在“那达慕”聚会上,自拉自唱,一人承担故事中的诸多不同角色,通过唱腔、道白和表演,吟颂着氏族或部落中集才智勇敢等美德为一体的正面人物巴特尔、莫尔根、汗或王子战胜集贪婪、凶恶、愚蠢等恶行于一身的反面人物蟒古斯或君的故事。通过叙事、抒情、写景、状物等表现手法和押韵、对比、排比、复沓等说唱技巧,表现英雄人物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婚姻、征战故事,用夸张渲染的方法,展开一幅幅远古时期蒙古社会形象的社会生活画卷,使得这些英雄史诗中的人物、情节家喻户晓。艺人们不但通过他们的演唱使英雄史诗得以流传到民众当中,还通过他们不断的加工整理和充实创造,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故事情节和内容。在史诗说唱繁荣时期,一部作品竟能连续说唱十天十夜以上。蒙古族史诗能够流传到今天,可以说归功于这些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说唱英雄史诗的艺人。蒙古族古代说唱史诗最有代表性的是史诗《江格尔》和《格斯尔》。人们将演唱史诗《江格尔》的艺人称为“江格尔奇”,演唱史诗《格斯尔》的艺人称为“格斯尔奇”。比如在清朝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被称为“达兰脱卜赤”(意为能说唱70章《江格尔》的史诗囊)的著名江格尔奇土尔巴雅尔被乾隆皇帝正式追封为“达兰脱卜赤”,并通报蒙古各地。许多才华出众、深受人们喜爱的说唱史诗艺人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推崇,就连他们的技巧、韵事也成为流传的故事。

    大约19世纪上半叶,蒙古族说唱艺术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与形式,用四胡演唱的“胡仁乌力格尔”开始产生于受内地文化影响较深的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一带。这一地区由于汉民族文化的传入,汉族章回小说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唐宋传奇故事等为蒙古人所喜爱,出现了这些小说的译本或改写本。艺人们以这些内地传统的治乱、战争、公案、忠奸相争以及其他生活故事的章回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为蓝本,利用蒙古族喜闻乐见的说唱英雄史诗的演唱方式,将故事内容改编成为符合蒙古族传统观念和欣赏习惯、贴近当时社会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说书故事,用四胡伴奏演唱,通过唱腔、道白和表演,叙述故事情节,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受当地广大蒙古族人民喜爱。这种演唱方式被称为“本子乌力格尔”。其演唱的脚本称为“本子故事”。在蒙古族近现代的说书故事中,本子故事演唱占突出地位。

    关于“本子乌力格尔”的产生,传说很多。据说晚清时期,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有一位说书艺人名字叫毛布尔拉,他擅长自拉马头琴,说唱英雄史诗。后来他试着编演一些当地蒙古人中的奇闻逸事,改用四胡伴奏,取得了与原先的史诗不同的效果,很受群众欢迎,这便是“乌力格尔”产生的由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19世纪中后期,原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瑞应寺喇嘛恩和特古斯开始说唱自己将《隋唐演义》翻译、整理、改编成由《全家福》、《苦喜传》、《荡妖传》、《羌胡传》、《契僻传》组成的《五传演义》。后来,恩和特古斯迁居到哲里木盟奈曼旗,继续翻译、说唱汉族古代章回小说。而说书艺人们都认为“本子故事”说唱的鼻祖是瑞应寺喇嘛丹森尼玛。丹森尼玛因说唱从恩和特古斯处学来的《五传演义》,被逐出佛门。后来到哲里木盟扎鲁特旗正式开始说唱艺人生涯,并收当地人卓旺、巴音宝里格为徒。他们将《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改编为蒙古语说书故事,转辗说唱于哲里木盟、兴安盟、昭乌达盟,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其后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其他地区和蒙古国。

    近现代以来,哲里木盟产生的著名的说书艺人就有400余人。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卓旺、巴音宝里格的受业徒弟。蒙古族著名的说书艺人琶杰、毛依罕等就师从于卓旺。他们在说书生涯中不断丰富、发展这门艺术,并形成不同的风格和地域特点。比如在扎鲁特旗一带,说唱本子故事的艺人同时也持“马头琴”说唱英雄史诗,因此保留了很多传统说唱风格和方法。在科尔沁一带,这一地区民歌很发达,许多艺人既从事说书,也擅长民歌演唱。因此,在说书中加进很多优秀民歌因素,使得这一地区的说书音调优美、曲调丰富,能很好表达所说唱的故事纷繁复杂的内容。对于艺人们的表演风格,群众给予各种美称和赞誉:说唱艺人白坦奇使用和创作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曲调自成一家,为后来的说书艺人广泛使用,在东部各盟旗影响深远;贺日腾都古日被人们誉为“能把死人说活,能把枯草唱青”;道义的说书艺术性很强,语言清晰,琴技娴熟;根敦蟒古斯,原名根敦,因擅长说唱《镇压蟒古斯》而被尊称为“根敦蟒古斯”等等。艺人们的说书传统书目约有170多部,既有翻译、改编的《五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等汉族传统故事说唱本,又有《青史演义》、《英雄格斯尔汗》等大量蒙古族传统民间故事、叙事诗、史诗,同时还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反映当时当地社会生活的故事。说书常用曲调有数百种,分别来自英雄史诗曲调(行军调、打仗调)、民歌曲调等。产生了丹森尼玛、卓旺(朝玉帮)、萨满达、白坦奇、色拉西、琶杰、毛依罕、乌斯夫宝音、道尔吉等一批优秀说书艺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乌兰夫主席亲自批示成立了内蒙古蒙古语说书厅。198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批准成立内蒙古民族历史上第一支专业曲艺队伍—内蒙古民族曲艺团。现在此团演出的曲艺种类包括乌力格尔、好来宝等8种。

    “潮仁乌力格尔”和“胡仁乌力格尔”说书,形式简单,非常适应蒙古族人民的游牧生活环境的特点,它不受任何条件限制,不分春夏秋冬,四处游走演唱,无论在蒙古包还是在广阔的草原上,人们围坐在一起,均是艺人们施展说书才艺的舞台。草原哺育了说书艺人们,流传着他们的动人故事,这些都带给牧人们无尽的欢乐。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