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内蒙古的电影创作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在全国当属特例。形象地概括内蒙古的电影创作,它像那片碧绿、深广、厚重的辽阔大草原,疏密地融合在中国电影浩大的场景中;又像一段清浊、枯旺、疾缓、曲曲折折各种情态交替纷呈的流水,静静地流淌在空间和时间两种维度
上,延展着自己独特的叙事,抒写着一代又一代内蒙古电影人的那一段又一段艰难而曲折的发展道路。
一
历史往往有着太多的虚拟成分,穿过时间的重重尘埃,物化的屏障,再回首,我们所能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一段段清晰的往事和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而是一些以风化的胶片碎屑堆砌起来的轮廓以及轮廓下不再有生命质感的泛泛的电影形象了。当我们回视遥远的50年代时,我们便会惊讶于那个时代的火热和内蒙古电影创作的辉煌了。
内蒙古自治区的电影事业,经历了从建国之初到1958年建立电影制片厂之前的“序幕阶段”,到“文革”结束的“发展阶段”,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现在的“高潮阶段”。三个阶段,三条波浪起伏的红线,三种电影人的命运。因而,当我们要描述内蒙古电影事业的发展状态时,首先要对原来在长影工作,后来为支持内蒙古电影创作而来到草原的第一批电影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尽管他们的名字有的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地平线上,但我们应该始终记住,正是他们像草原上的雄鹰,把这种神奇的艺术带到了内蒙古大草原上。
1958年,那是一个独特的年代,也是一个应该被载入史册的年代—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了!内蒙古电影制片厂的建立不仅结束了我区没有电影生产基地的历史,而且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内蒙古电影事业始终得到了国家电影机构及各地电影厂的帮助与支持,因而,自治区的电影事业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全国电影的大家庭中,并且以鲜明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银幕色彩”。在《内蒙古人民的胜利》、《牧人之子》、《草原上的人们》、《金银滩》、《冰山上的来客》内蒙古美术家协会等等享誉影坛的电影作品中,到处闪现着“内蒙古电影人”的风采。
“文革”浩劫,自治区的电影事业遭到摧残、一度凋零,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又迎来了她的“第二个春天”。
二
一声惊雷,响彻大江南北,一位世纪老人的讲话再次在中国大地掀起狂潮。内蒙古的电影创作也恰如雨后春笋,展现着骄人的佳绩。
《骑士风云》在第十届“金鸡奖”评奖中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最佳音乐五项提名,并获得了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男配角的桂冠。
《东归英雄传》获得1993年的“华表奖”,1994年的“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内8项大奖。
《悲情布鲁克》于1995年获得“华表奖”最佳电影技术奖、第四届大学生电影节最佳观赏效果奖,并获得西班牙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1997年获得“华表奖”优秀影片奖,1998年分别获得“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片故事奖,第十八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服装、最佳摄影、最佳录音4项大奖。该片于1999年作为第一部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片,参加了美国的“奥斯卡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为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天上草原》于2002年获“华表奖”和“金鸡奖”之后,《走进墨脱》又荣获2003年“华表奖”。
电视连续剧《党员二愣妈》分别获得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中篇电视连续剧奖。由自治区编导创作的长篇电视剧《青春童话》、《静静的艾敏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的黄金段播出,后两部作品又荣获了当年的“骏马奖”。
综上所述,近二十年来,自治区摄制的电影有四部获得“华表奖”,两部获得“金鸡奖”,四部获得少数民族电影“骏马奖”,两部电影和两部电视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部电影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相当多的同志获得上述大奖中的单项奖。
蒙古语译制片工作始终在自治区的文化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全区从事译制片工作的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为人民群众,特别是为蒙古族群众提供了多部优秀的影片。《大转折》、《毛泽东的故事》等蒙古语译制片分别获得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腾龙奖”等。
经济改革的大潮势不可挡地冲击着内蒙古电影创作事业。正是因为经历了市场经济的洗礼,内蒙古的电影工作者已经变得自信起来,他们脱胎换骨一样地改变着观念。在市场经济和文化需求的历史坐标上,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转变观念,激活思想,迈向市场,真正地使电影走向市场。一部又一部的优秀电影作品构筑起内蒙古电影创作事业的高峰。经过几代人的呕心沥血,躬耕不已,内蒙古电影创作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三
在内蒙古的电影创作繁荣发展的过程中,那些充满人格魅力的名字铸就了内蒙古电影创作的辉煌,性格鲜明地勾画出内蒙古电影创作的个性色彩,约略总结几点:
努力使“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起来,使作品成为先进文化的精品力作。代表人物为塞夫、麦丽丝。
自治区的少数民族电影艺术家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创作群体,活跃在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创作的舞台上,为中华民族的电影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人物有斯琴高娃、艾丽娅、涂门、哈斯高娃、巴森、宁才等。
许多电影工作者主动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变化,一方面钟情于电影事业,一方面投入到电视剧的艺术创作,在影视合流的格局中,起到了促进电视剧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自治区的编辑队伍尤其引人注目,其中以冉平、陈枰、路远、肖亦农、邢原平、林海鸥、萨仁托娅等为代表。
我们相信,内蒙古电影事业将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西部大开发和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时代背景中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