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博物馆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建成于1957年5月1日,是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省级博物馆。博物馆主楼为三层,两翼为两层,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
内蒙古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部是一匹凌空奔驰的白色骏马雕塑,在博物馆整个稳重协调的气氛中又增添了豪放勇武的草原气息,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
内蒙古博物馆藏品达10万余件(套),常年面向公众开放的藏品种类分为四个基本内容:
1.内蒙古古生物化石陈列。内蒙古博物馆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汇集了内蒙古的化石珍品,反映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概况、生物进化的历程、戈壁沧桑变迁的奇迹。距今25000万-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内蒙古曾是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生息的乐园,它们几乎遍布蒙古高原,因而内蒙古成为当今世界驰名的恐龙化石产区。在这些化石中,有体型巨大的查干诺尔龙、形态各异的鹦鹉嘴龙、似鸟龙、鸭嘴龙、原角龙等化石骨架;有禽龙、剑龙、翼龙、甲龙、蜥脚龙、恐龙蛋、恐龙胚胎、恐龙足迹等化石精品。距今6500万-160万年前的新生代,是内蒙古哺乳动物鼎盛时代,引人入胜的巨型猛犸象、埋藏奇特的两具披毛犀,堪称“中华之最”。纵观内蒙古地质史,沧海桑田、变化巨大。昔日繁荣的生物,变成了今天的化石,形成了内蒙古古生物化石的收藏时代全、门类多、分布广、保存好的特点,从25000万-100万年前,几无缺环。把这些具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古生物化石融入展览陈列,仿佛把观众带往那遥远而神奇的远古时代,遨游在内蒙古史前生命的王国中。
2.内蒙古历史文物陈列。内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大舞台,不同时代的历史文物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草原文化特色。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构成了历史文物藏品的特色。鄂尔多斯市出土的匈奴王鹰形金冠饰、虎牛咬斗纹金带饰等,是匈奴文化的瑰宝;赤峰市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是东胡民族遗物;乌兰察布市发现的金龙佩饰、马头鹿角形金冠饰、牛头鹿角形金冠饰、金步摇冠饰是鲜卑贵族使用过的装饰品;赤峰市出土的双鱼龙纹银盘、鱼龙纹银壶、波斯银壶等是与唐代“草原丝绸之路”有密切关系的一批重要文物;造型各异的鸡冠壶和赤峰市辽驸马墓出土的鎏金、玛瑙、银质马饰具,是辽代文物的精品。内蒙古博物馆的历史文物陈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对弘扬祖国民族文化,宣传内蒙古悠久历史文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与好评。
3.内蒙古民族风情陈列。内蒙古自治区居住有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该陈列包括这四个少数民族的藏品,从各方面反映出这些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特色,让人耳目一新。蒙古族文物系统反映了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藏品中以制作精致的各式马鞍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蒙古族头饰、服饰最为罕见,有些成组成套的服饰已成绝品。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文物突出反映这三个民族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鄂伦春族的各种渔猎工具、鄂温克族的驯鹿鞍具、达斡尔族的民间艺术,以及这些民族古朴、艺术精湛的桦树皮、狍皮制品,都尽显其特色与风采。
4.内蒙古革命文物陈列。革命文物陈列以500余件文物,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经历的30年革命斗争历程。这些藏品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更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它简洁生动地反映出内蒙古革命的光辉历程: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宣言》中,明确提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的纲领;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邓中夏、赵世炎等同志深入北京蒙藏学校,培养了乌兰夫、奎璧、吉雅泰、多松年、李裕智、荣耀先、高布泽博、赵诚、佛鼎等蒙古族进步青年;1945年党中央派乌兰夫等同志到内蒙古领导各族人民开展自治运动;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在乌兰浩特市宣告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内蒙古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内蒙古博物馆在近60年的发展中,收集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以古生物、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为主要藏品,有许多文物是独具北方特色的国家级瑰宝,是内蒙古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内蒙古博物馆一直坚持不懈地担当起向大众宣传科学文化的责任,服务于社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内蒙古博物馆不仅是内蒙古地区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及宣传教育机构,也是博物馆学、历史学、民族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机构。多年来,有数百篇论文在区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由于内蒙古博物馆的藏品丰富,极具民族特色,所以筹办的各项精品展览还迈出了国门,走向世界,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日本、韩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展出40余次,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