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民风民俗>>满族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满 族

作者 刘蒙林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二卷•永远的故乡》
 

    满族是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满族先民可上溯到先秦时的肃慎、汉代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宋元明时的

女真。1616年,女真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努尔哈赤称帝登基,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改称“满洲”。1636年,改“大金”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建立了统治长达268年的中央政权。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的满族有499911人,主要分布于呼伦贝尔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赤峰市、通辽市和兴安盟,是区内人口仅少于蒙古族人口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是内蒙古满族的分布特点。现内蒙古境内有凉城县曹碾满族乡、赤峰市松山区关家营子满族乡、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四个满族乡和一个聚居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从历史上看,内蒙古的满族来源主要为四部分:军事驻防、八旗庄田、公主随嫁、工作调迁。

军事驻防。清代内蒙古最重要的八旗军事驻防城为绥远城(今呼和浩特市新城)。乾隆二年(1737年),随着西北战事的稍缓,大批八旗将士从漠北、热河、右卫等地进驻绥远城,由绥远城将军统之。中经几次调迁,至1765年,终于形成了满洲16个佐领、蒙古4个佐领的驻防格局。至清朝末年,绥远城共有八旗将士3300人,男女老少11727人。清代,驻防旗人不许从事当兵以外的一切生产劳动。“当兵食粮”就成为八旗官兵养家度日的唯一出路。旗兵的俸饷包括银、米两项,每人依等级与兵种的不同有多寡之别。旗兵平日的任务是执勤放哨、习武操练,战时则枕戈待旦、血染征程。辛亥革命后,满族沦为社会的最底层,由于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贫困,到1949年,呼和浩特地区满族人口已不足2000人。新中国成立后,各族人民获得新生,到2000年,呼和浩特市满族人口发展到26439人。

八旗庄田。即指清朝内务府、皇家宗室和驻防将士圈占的田地。清朝,八旗庄田在内蒙古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内务府管辖的皇粮庄田,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例如,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和赤峰市松山区关家营子满族乡的满族均为耕种内务府庄田庄头的后裔。有清一代,曹碾庄头初有15家,后因罪革除4家,剩11家庄头,每家领有土地60顷,圈占的土地范围是:“南至长城,北至号畔。”庄头带领庄丁所耕种的粮食主要供给右卫(今山西省右玉县老城)驻防的八旗将士食用。关家营子庄头额定为8人,分别姓关、冯、傅、鲍、刘、杨、张、初。承领的庄田面积,东西长30里,南北宽15里,故旧地名为“庄头营子”。这些“皇粮庄头”的身世并不一定是满族,但他们因有旗籍,故属旗人序列。

公主随嫁。满蒙联姻是清朝长期实行的一种战略性政治措施,在重视的程度,实行的长久性、广泛性与制度性,以及它的作用与影响等方面,都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绝无仅有的。清朝为夺取和巩固政权采取了“南不封王,北不断亲”的政策,始终与蒙古贵族保持着政治联姻关系。据统计,清代近300年间共有432个公主、格格下嫁到蒙古草原,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密切和满蒙文化的交融。随着公主而来的有大批侍从和奴仆,他们的后裔成为今天内蒙古满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满族,是1692年随康熙皇帝五女儿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郡王噶尔藏而来的侍仆的后裔。1710年,端静公主去世,葬于十家村东二里的台地上,并修有公主陵,随嫁而来的十户(白、王、潘、李、孙、胡、董、汪、侯、肖)侍仆从此世代定居守陵,故该地取名为“十家”。因为他们从北京皇宫而来,故风俗习惯带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和宫廷特色。科尔沁右翼前旗满族屯满族乡的满族,是在清康熙年间公主下嫁时所带侍仆之后裔。这些侍仆在京城时均为公主的原属,主要有六姓:王、刘、董、白、金、高。今兴安盟满族人大部分为该六姓之后裔。公主在世时,精心侍奉;公主死后,世代守陵。其中王姓一支,属满洲正白旗。由于他们世代与蒙古族通婚,遂逐渐丢弃了满语,改说蒙古语,并一直从事畜牧业生产至今。可以说,满族屯的满族是中国唯一的放羊牧马、说蒙古语的满族,极具特点。

工作调迁。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工作摆在了首位。为支援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与建设,国家从全国各地调迁了数以百万计的建设者来内蒙古工作,其中满族人口为数不少,大多数散居于区内各地,其中尤以包头市、呼伦贝尔市、乌海市为甚。

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文属拼音文字,有38个字母,其中辅音字母22个,元音字母6个,用以拼写汉语借词字母10个。有篆字、花体字等多种字体,行款直书左行,约通行近300年,故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内蒙古的满族在清初、中期均使用满文满语,在绥远城还开设有满汉翻译官学、满蒙学堂等。清朝后期,由于满语在社会上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小,首先“皇粮庄田”的满族人放弃了满语,改习汉语;其次绥远城驻防旗人也改习汉语;只有满族屯的满族逐渐改习蒙古语,但他们的语言中至今仍掺杂有不少满语词汇。民国以后,满语文开始废弃。今天,内蒙古满族绝大多数习汉语。

萨满教是北方民族中的一种以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为内容的原始类型的多神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清朝初、中期,内蒙古满族人都信奉萨满教,定期举行家祭活动。家祭主要包括祭祖、祭神杆、换索和背灯祭(指夜晚关门闭户、熄灯灭火的萨满祭祀活动)。其中尤以绥远城满族和十家满族乡满族为甚。直至1964年,十家满族乡才停止了背灯祭;换索仪式至今仍有残留。清朝末年,随着满族对汉族文化的大量吸收,大多数满族逐渐改信佛教。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