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人文历史>>古代遗址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金莲川上叹古都

作者 刘蒙林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元上都古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当地牧民称之为“兆奈曼苏默”(蒙古语,意为“108座庙”)。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96年又被正式列入我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

    上都地区山河秀丽,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坦荡辽阔的牧场与战场,曾经上演过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历史话剧。金朝时,将全国划为十九个路,因这里盛产金莲花,遂被定名为金莲川,属西京路桓州管辖,为金朝的军事重镇。

    1251年6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孙蒙哥即蒙古大汗位后,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忽必烈遂率部驻帐于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此营建新城,以为驻节之所,定名为开平府。蒙哥汗去世后,忽必烈于1260年在开平府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大汗位,是为元世祖。忽必烈以开平城为临时首都,开始了统一中国的伟业。1263年,忽必烈将开平府定为上都,次年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1272年又改称大都),遂确定两都制度。大都为正都,上都为陪都。每年的冬半年(从秋分到春分)在大都理政,夏半年(从春分到秋分)则巡游到上都办公。定立两都制后,忽必烈着手对两个都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扩建,并令刘秉忠仍负总责。刘秉忠依据传统的汉族城市布局观念,同时又结合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特点,修缮了上都这座富有特色的草原都城。 

    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四关城郊组成。外城大体上呈正方形,每边长2200米,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南墙与西墙各开一门,门外筑有马蹄形瓮城;北墙开有两门,门外筑有方形瓮城。城门外环设宽25米的护城河。

    皇城在外城的东南角,为正方形,每边长1400米。皇城的东、南墙是外城东、南墙的一部分。皇城南、北墙各开一门,外筑方形瓮城;东、西墙各开两门,外筑马蹄形瓮城。皇城城墙也由黄土夯筑,但外表层墙体用石块砌筑而成。皇城内街道整齐,主次分明,相互对称,布局合理。以南门(明德门)直通宫城御天门的大街为中轴,左右各置一条南北大街,把城内分为四等份。在这些主要街道两侧,又有许多小街巷,将城内划分成若干个方形的住宅区。

    宫城位于皇城中部偏北,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城墙用黄土夯筑,外表包砖。东、南、西墙开有城门,无北门。南门外为一宽阔平坦的广场。宫城内的街道主要是一条连通东、西、南门的丁字大街。宫城建筑物的布局未按中轴线设计,而是将殿、堂、亭、榭随意布置。

    上都城的东、南、西门都有关厢区。据考古勘查,东关长800米,西关长1000米,南关长600米,城北没有与城门相连的关厢。“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时人的诗句说明西关车辆繁多,是各族人民物质交流的商业区。东关邻近皇城,前来觐见元帝的官员和使者往往在此居住候见,故而毡帐如云。南关是元帝出城的御道,其繁华程度可想而知。

    上都城的建筑规模宏大,楼阁寺庙林立。其建筑风格主要有两大类型:即大安阁式的中原传统结构类型和失剌斡耳朵式的草原民族风格结构类型。主要建筑有大安阁、水晶殿、洪禧殿、宣文阁、伯亦斡耳朵、失剌斡耳朵等。元朝对各种宗教都能兼容并蓄,故上都城内佛教、喇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教派都能自由发展。主要宗教建筑有大龙光华严寺、大乾元寺、孔庙、开元寺、帝师寺、长春宫、崇真万寿宫、寿宁宫、太一宫等。

    元上都的建立,对促进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产生了巨大作用。在上都城繁荣时期,在以它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驿道上,来往者多是罗马、高丽、波斯、天方、希腊、真腊、缅甸、印度、尼泊尔等国的使者、学者、高僧、商贾、工匠、艺人等。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就是在元朝时传播到中亚和欧洲的。所以说,上都是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草原城市,是当时欧亚诸民族文化成果的汇聚之地。

    现今,元上都遗址及周边的自然与文化景观,如草原、金莲川、闪电河、山冈、元代古墓葬、金代界壕和当地保留的蒙古族文化元素,如蒙古语标准音、蒙古长调、民间诗歌、那达慕大会等,都很好地反映了草原文化的内涵,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