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人文历史>>出土文物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声动九天“大将军”

作者 晓克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在现代战争中,枪炮是常规武器中的主角。在我国近代史上,西方帝国主义正是凭借先进的枪炮等武器,轰开了我们的国门,将中华大好河山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使中国人民也拥有了枪炮。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拿起枪炮打败敌人,赢得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可见枪炮等武器之于民族、国家的重要性。那么,枪炮是何时、由谁发明的呢?

    枪炮相对于弓箭、刀、矛等“冷兵器”来说,是“火器”,它们的发射依赖于火药的爆炸作用。众所周知,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有了火药,才具备了发明枪炮的基础。其实,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枪炮。

    隋末唐初,孙思邈在《丹经·内伏硫磺法》中记载了火药的成分,说明当时我国人民已经发明、掌握了火药。宋代,我国战场上出现了一些利用火药加大杀伤力的武器,如火箭,是将火球缚在靠近箭镞的箭杆上,使用时射向目标,以引起燃烧;火枪,是将筒状火药包缚在长枪枪头上,与敌人交锋时,先喷射火焰烧灼敌人,再用枪刺杀;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除能燃烧外,有的有毒,有的能产生烟幕等,用抛石机抛向敌方,起到燃烧、杀伤、施毒、烟幕等不同作用;爆炸性火器,是原始的炸弹,它是内装火药,用器械抛向对方,使炸弹碎片飞散从而杀伤敌人的战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金属管形火器是到了元代才出现的。

    管形火器,是以管状发射器,内装火药、铁弹等物,对准目标,由引信击发以杀伤敌人的器械。其质地,最早为竹筒,后改进为金属管。现代枪、炮等武器,都是在管形火器的基础上演化而成的,在军事和武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宋代以后,特别是元明之际,武器的发展主要是管形火器的发展。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碗口铳,形体粗壮,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尾底径7.7厘米,重6.94公斤,铳体铭文:“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边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被视为中国和世界上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火炮。

    1989年7月,在元上都遗址东北达特淖日之东的一牧民院落羊圈边发现了一尊火铳。该铳为铜质,铸造而成,铜色紫,表面略有绿锈。铳体坚固,保存完好,重6.21公斤,铳型为碗口铳(或称盏口铳),全长347厘米,铳身竖刻两行八思巴字铭文,专家译为“大德二年于迭额列数整八十”。“大德”是元成宗的年号,“大德二年”为1298年。可见,该铳比至顺三年铳早了34年,毫无疑问地取代了至顺三年铳,成为现已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火炮。该铳的发现,将火炮的发明时间由原先认为的14世纪初期推到了13世纪晚期。

    1980年5月,甘肃武威针织厂出土了一批窖藏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一尊保存完好的铜火铳。有学者推测,它是西夏晚期铜铳,其年代要早于元代铜火铳。但是,在火铳上没有标明年代的铭文,这个推测还有待考证。

    最早的管形火器,不是见于文献,而是在敦煌的一幅降魔变绢画上。画中,一个魔怪双手持一种形态奇特的喷火兵器,兵器为筒状,前端作展口状,筒体束有几道箍,筒后安有柄,筒口喷出熊熊烈火。此画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据最早发现此画的英国人李约瑟认为,该画的年代约为950年,时为北宋建立前10年。但是,这个管形火器不足以远程发射,它与上述的燃烧性火枪相类似,仍是一种喷火燃烧器。南宋时,出现了突火枪。它是用巨竹装上火药,安上“子窠”(瓷片、石子、铁砂之类),用引线点着火药后,将子窠发射出去,并产生很大的声音。子窠就是原始的子弹。这才是一种完整的管形火器。因为突火枪用竹筒制作,所以又称为“突火筒”。突火枪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远程发射而且准确性高,它是近代枪炮的前身。突火枪的出现在兵器发展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突破,为近代枪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当时的突火枪为竹制,很容易烧焦,元代逐步改用金属铸造,发展成为铜火铳。

    最初的金属管形火器,没有一定的制式和标准,也没有枪与铳、炮的区分。名称也较混乱。这种情况直到明代也没有明显改变。《明史·兵志》第一次将“火器”做了专门记述:神机炮“大者发用车,次及小者用架、用桩、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战。随宜而用,为行军要器”。神机炮是一种管形火器,后来,小的发展成为枪,大的发展成为炮。

    目前我国发现的元代火铳并不多,主要有:黑龙江省阿城市阿什河畔半拉城子出土的一件铜火铳、出土于北京市的元至顺三年铜火铳、出土于西安市东关景龙池基南口外元代遗址的至正十一年铜火铳、元上都遗址发现的大德二年铜火铳等。至正十一年铳身首端镌有“射穿百札,声动九天”八字,中部镌有“神飞”二字。我们可以想见当年该火铳在战斗中的巨大威力。清代,由火铳发展而来的炮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炮身加长,炮壁增厚,口径加大,射程更远了,威力更大了。这样的炮往往被人们加上“某某大将军”的威名,以示尊敬。其实,元代的铜火铳在当时的各种武器中,何尝不是威力巨大、“声动九天”的“大将军”呢。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