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有许多不同部族、民族的人们生活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他们互相之间通过和平或战争等形式进行交往,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不断互相影响、互相交流、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出土于内蒙古的汉墓、辽墓壁画,
就是佐证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实物的珍贵遗存。这些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古代生活画卷,而且还带来了千百年前的许多珍贵信息。
目前,在内蒙古发现的汉墓壁画主要有: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托克托县汉墓壁画、凤凰山汉墓壁画等。
197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发现了一座东汉墓。该墓门朝东偏北,墓室是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构成的穹庐顶多室砖墓,全墓通长19.85米。墓内有壁画46组57幅,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可辨识的榜题近250条,共700余字,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国内壁画和榜题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东汉壁画墓。
在前室四壁和中室东、南两壁及甬道北壁,以墓主仕宦经历为顺序,上部绘从举孝廉开始,历经郎官、西河长史、行上郡属国都尉、繁阳县令,最后任护乌桓校尉官宦生涯的车马出行图;下部绘任西河长史至护乌桓校尉时所居的离石城府舍图,土军城府舍图,繁阳县城图等。绘在前室至中室甬道北壁和中室东壁的宁城图,生动地描绘了墓主在护乌桓校尉幕府中接见乌桓首领时的宏大场面。在后室、耳室及中室北壁,绘有表现墓主生活和财富的燕居、乐舞、宴饮、厨炊、农耕、采桑、放牧以及坞壁等画面。中室西、北两壁,绘有历史故事及祥瑞图。在前室和后室顶部,绘有云气、仙人、四神等天象和神话图像。各图像旁以榜题标明各壁画的内容。壁画以丰富的题材,详细而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关系和北方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的密切关系。专家认为,和林格尔壁画墓的时代应为东汉桓帝、灵帝之际,即2世纪六七十年代。
呼和浩特一带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良好的气候条件,成为历史上许多民族争夺、往来的地方。战国前,这里是林胡、匈奴人的故乡。战国时期,赵国曾在这里设立云中郡。秦统一六国后,仍置云中郡。汉初,除云中郡外又在今呼和浩特东南置定襄郡。秦汉之际,匈奴的势力渐强,呼和浩特一带成为匈奴与汉朝互相争夺的前线。出于加强对匈奴的防御需要,汉朝在长城沿线大量构筑城堡、关隘,为今天的呼和浩特一带留下了许多汉代古城和墓葬。昭君出塞与匈奴单于和亲后,汉匈之间出现半个世纪的和平,匈奴人民逐渐迁往包括呼和浩特一带在内的阴山以南地方。特别是自东汉初年南匈奴归附汉朝以后,大批匈奴人前往阴山以南及山西北部居住,呼和浩特一带成为汉匈等族杂居的地方。建武二十五年(49年),辽西乌桓大人前往洛阳朝见光武帝,汉朝允许他们入居北边诸郡,呼和浩特地方也成为乌桓活动的地方之一。汉朝在上谷宁城(今河北怀来附近)置护乌桓校尉,负责乌桓事务。这就是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出现的历史大背景。
与同期汉墓壁画比较,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完整的自然庄园经济在其他墓葬壁画中十分少见。此外,由于和林格尔汉墓处在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壁画中还出现了众多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形象和屯军图。
凤凰山汉墓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巴彦淖尔乡凤凰山阳坡之上。1990年清理发掘时,在M1墓室中发现壁画。M1墓室四壁及顶部均绘有精美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技法娴熟,富有中原汉文化气息,同时又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是内蒙古境内继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之后汉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该墓的时代为东汉前期。壁画内容基本上是中原汉墓常见的传统艺术题材,如垂怅木门,执金吾门吏,持案罐、捧衣物的仆侍、庭院(内有歌舞杂技、观赏宴乐)、车马出行、山林放牧、兵器陈设、星象图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画中有人物两鬓披发及头戴饰羽翎的宽沿圆顶帽的形象,这是中原地区同类墓葬壁画中罕见的,颇具少数民族特色,发掘者认为其族属应与南匈奴有关。
如果说汉墓壁画主要表现的是汉族的文化,那么,辽代墓葬壁画表现更多的则是契丹文化。到目前为止,辽墓壁画在赤峰地区多有发现,主要有:巴林右旗辽庆陵壁画、克什克腾旗二八地石棺画、敖汉旗康家营子辽墓壁画、敖汉旗羊山辽墓壁画、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壁画、库伦旗奈林稿前勿力布格辽墓壁画、库伦旗奈林稿1号辽墓壁画、奈曼旗辽陈国公主墓壁画、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壁画、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壁画。这些辽代墓葬壁画,兼收并蓄唐、宋绘画风格,对草原生活做了题材广泛的描绘,内容包括贵族宴饮、出游、游牧、仪仗、山水、花鸟、鬼神等,是辽代社会生活的写照。
辽墓壁画反映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契丹贵族出行图。在库伦旗奈林稿前勿力布格的第6号辽墓中,绘有“出猎图”(北壁)和“归来图”(南壁)。北壁“出猎图”所绘墓主人髡发长眉,驭者牵红马于前,墓主人身后为骆驼及驭者,还绘有契丹猎手架鹰使犬。全图长12米,生动地描绘出墓主人出猎前的情景。库伦旗1号辽墓的“出行图”与“归来图”各长22米,气势宏大。在“出行图”上画出契丹、汉族人物29人,表现了契丹贵族气派十足的出行场面。
在辽墓壁画中应特别提到的是“西瓜图”和“契丹人引马图”。1995年,在赤峰市敖汉旗羊山1号辽墓内发现了一幅“西瓜图”。图中,墓主人坐在木椅上,左右各有侍者,在墓主人前面的供台上,绘有两个大果盘,一盘盛放石榴、杏、桃等水果,另一盘里竟然有三颗碧绿色的西瓜!据专家鉴定,这幅画是目前我国已知时代最早的西瓜图,对研究西瓜传入我国的历史具有重要资料价值。
1978年,在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内,发现了一幅“契丹人引马图”。图中,一名髡发短须的契丹引马者,右手执仗,左手牵一匹膘肥体壮的枣红马,马身上配有花纹障泥、鞍、镫等马具。当时,北宋人将中原的端砚、蜀锦、定瓷和契丹马鞍合称“天下第一”。“契丹人引马图”的面世,为研究辽代契丹风俗、服饰、马具提供了珍贵资料。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义为“镔铁”,表示坚固。契丹本属东胡族系,是鲜卑的一支,4世纪中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归附唐朝。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辽成为中国北方统一的政权。
契丹王国强盛,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辽为金所灭。此后,契丹族逐渐被融合。展现契丹人曾经叱咤风云的重要遗物有许多,辽墓壁画就是其中之一。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