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在内蒙古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举世罕见的鹰形金冠饰。该金冠为战国时期匈奴的遗物,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
1394克。冠顶呈半球形,上面饰有四狼噬四羊的浮雕图案。顶部傲立一只雄鹰,展翅向下俯视。其身与尾部系用薄金片打制成形,体腔内空,身上压印有羽状纹,喙部突出,呈钩状,头和颈部镶嵌有绿松石,头颈及尾部皆以金丝与鹰体相连,可摇摆活动。冠带由三条半圆形金带组成,前部两条上下相接,末端用榫铆相连。带的中段均作辫纹,两端分别为卧虎形、盘角羊形、马形。此金冠为战国时期匈奴王的遗物,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胡冠”,构思独特,制作精美,造型生动,具有北方草原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同时代表了当时匈奴地区贵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弥足珍贵。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北方草原建立政权的游牧民族,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草原业已出现了最早的游牧部族—鬼方、戎、狄、昆夷、猃狁等等。据王国维考证,这些名称基本上都是对匈奴先民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战国时代,“匈奴”之名开始见诸我国史乘。《史记·秦本纪》载:是年(公元前318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可见,这时的匈奴已经是我国北方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后期,我国北方草原上“时大时小,别散分离”互不统属的诸多游牧部落、部族逐渐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共同体,为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9年,匈奴部落首领头曼单于之子冒顿,杀父自立为单于,在北方草原上第一次竖起了游牧民族政权的旗帜。
冒顿单于立国后,东征西讨,“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此后,又征服了居于北方的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诸族,完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匈奴所控制的范围北起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南至山西、河北北部及河套地区,东起辽东平原,西迄天山南北。“龙庭”即单于庭,在河套、阴山一带。匈奴政权的建立和其统治范围的扩大,使北方草原各游牧部落、部族得以消除以往彼此之间的壁垒,获得了在相当大范围里相互交往的必要条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游牧部落、部族之间经济、文化空前规模的交流。在这种经济、文化的交流中,游牧文明得到了互相交融,迅速发展。可以说匈奴游牧政权的建立,使此前游牧文明发展的端绪汇聚于一体,匈奴则成为了这种游牧文明的当然代表。
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一部分在呼韩邪单于带领下附汉,一部分则随郅支单于西迁。1世纪中叶,匈奴又一次发生分裂,形成南北二部。后南匈奴逐渐入居中原,北匈奴则于1世纪下半叶被鲜卑、东汉等攻灭。
当时,在匈奴政权控制的地域范围内蕴藏着非常丰富的金矿。由于黄金具有色泽美丽、延展性好、贵重而又便于收藏等特性,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特别是经常被用在装饰品的制作上。匈奴人也是如此,根据现有出土文物看,当时他们也制作了大量黄金饰品。上述鹰形金冠饰在阿鲁柴登匈奴墓葬中出土时,在两座墓葬中共出土匈奴黄金制品218件,主要有大型的虎牛相斗金饰牌,以及马、牛、羊、刺猬、老虎等动物纹金银饰牌。其中,金制的虎牛相斗饰牌共有4件,可能是与金冠相配套的饰品,佩戴在匈奴王的胸前。金牌中部是一头体态强健、匍匐状的公牛,它被四只猛虎死死咬住颈部和腰部,公牛在拼命挣扎,用两只利角刺穿了老虎的两只耳朵。据说这个图案表现了匈奴单于称雄草原的愿望。而12件虎鸟纹金饰牌、4件鹰形金饰片的出土,还说明在匈奴人的观念里虎和鹰是他们的崇拜物。20世纪70年代末,在内蒙古准格尔旗西沟畔匈奴墓葬中出土了一批汉代匈奴贵族装饰品。其中金质制品较多,主要有虎猪咬斗纹饰牌、饰片、妇女头饰以及豪华的黄金剑鞘等。各种题材的动物纹是匈奴族人民生活经验的升华,是源自他们长期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艺术。金饰品上的虎、鹰是他们崇拜的神物;马、牛、羊正是他们长期饲养的家畜;狼咬羊图案,则生动地反映了匈奴人民对自然界的入微观察和深刻领会。这种动物纹饰的艺术造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经济生活状况、文化发展水平和艺术审美观念。
出土匈奴金器的鄂尔多斯地区古称“河南地”,这里和其北面的阴山一带曾经是匈奴人迁徙游牧的场所。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是一个水草丰美、适宜游牧的好地方。鹰形金冠饰等大量金器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生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匈奴社会中已经产生了贫富差别和阶级分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工,从事金属器物手工业生产的人们不仅掌握了精湛的工艺技术,而且还拥有较好的艺术修养。在这样的社会中,有资格佩戴鹰形金冠等豪华黄金饰品的人,只能是权力和财富的拥有者。这也就是说,匈奴鹰形金冠饰虽然今天被静静地收藏在博物馆里,但它在2000余年前却曾经是匈奴社会中权力与财富的象征。不难想象,当年围绕着它,匈奴统治者曾经展开过多么惊心动魄的斗争,甚至有不少人为之血洒疆场、命丧黄泉也未可知。
鉴赏鹰形金冠饰等匈奴金器,在享受到美感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领悟到匈奴人历史的沉重与深邃。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