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格林沁,蒙古族,姓博尔济吉特氏,1811年出生在今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的一个普通台吉家,是成吉思汗之弟哈萨尔后裔。僧格林沁的叔父索特纳木多布斋是科尔
沁札萨克多罗郡王,他娶的清朝公主未生育,僧格林沁被道
光皇帝选为公主继子。1825年,僧格林沁袭科尔沁郡王爵,先后任御前大臣、署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后扈大臣、总理行营大臣等职,是道光、咸丰两朝的重臣。
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僧格林沁会同礼部尚书瑞麟(置直隶总督)受命到天津加强海口防务,1858年6月升为督办军务的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重建大沽口炮台,在大沽口两岸增设兵营,驻兵共达6000人,还在天津招募了乡勇、团练共5万余人,组成军民联防。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僧格林沁命令守军还击,激战一昼夜,击沉敌舰5艘,击伤6艘,毙伤英法官兵千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1860年,英法联军扩大侵华战争。7月初,联军约25000人到达上海,进逼天津。僧格林沁不守北塘,敌乘隙由此登陆,8月21日攻陷大沽口,24日占领天津城。进而,英法联军兵犯北京。咸丰皇帝谕令僧格林沁统管通州一带防务。9月18日,英法联军在张家湾与僧格林沁部激战,英法联军首先开火,清兵不敌,纷纷后退,联军占领通州,僧格林沁退守八里桥。八里桥距京城15公里,是由通州进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21日上午,联军对八里桥守军发起攻击,僧格林沁命令蒙古骑兵冲杀,他们用长矛、马刀和弓箭等落后武器顽强反击。决战时刻,僧格林沁立马横刀,站在桥中央,命令一旗手高举“僧王大旗”立在桥上,战至最后,僧格林沁全军覆没,八里桥失守,北京沦陷。
1853年秋,太平天国派林凤祥、李开芳等率北伐军突入直隶(约今河北)。咸丰皇帝特命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部署抵御。1854年正月,太平军南撤,退守连镇,又分兵驻高唐。僧格林沁在连镇周围挖壕筑墙,长期围困。1855年正月,攻入连镇,俘林凤祥。再移军围攻李开芳部,并引运河水倒灌冯官屯,俘李开芳,北伐的太平军覆没。僧格林沁以功进亲王。
在太平天国影响下起义的捻军,在淮河南北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1863年,僧格林沁攻占捻军根据地雉河集(今安徽涡阳),杀捻军领袖张乐行。1864年11月下旬,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远才所部与鄂北地区捻军汇合,组成了一支新捻军,以赖文光为总帅。僧格林沁奉命进剿,12月,被赖文光败于湖北襄阳,再败于河南鲁山。从1865年初到5月,僧格林沁追击捻军,从豫西、豫中、豫东、豫南,直到山东,行程数千里。5月中旬,捻军驰抵菏泽西北高楼寨地区,设伏。18日中午,僧军进入捻军伏击圈,激战半天而败。当夜,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逃至菏泽西北的吴家店时,被一捻军战士砍死在麦田里。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僧格林沁与中国历史上诸多显赫的人物一样具有双重性,他既领导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了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也曾纵横五省,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他的历史功过,任由后人评说。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