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0年,登蒙古大汗位,改革旧俗,采行汉法。1271年建立元朝,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中国。
忽必烈(1215—1294年),元朝的创建者
,庙号世祖,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忽必烈是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是成吉思汗的嫡孙。忽必烈在青年时代就“思大有为于天下”,热心学习汉文化。
1251年,忽必烈的长兄蒙哥即大汗位,忽必烈受任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到漠南后,忽必烈驻帐金莲川。金莲川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闪电河北岸。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在川中滦水(今闪电河)北岸的龙冈兴建开平城,作为王府常驻之地。在漠南,忽必烈着意延揽中原人才,刘秉中、张文谦、李德辉等儒士聚集王府,谈论农桑财赋,讲究征伐治道。一批早已投降蒙古的汉族武装头领如董文炳、史天泽等人,都成了忽必烈手下的重要将领。这些文臣武将对忽必烈后来取得帝位、灭亡南宋发挥了重要作用。忽必烈又先后任用儒士整顿邢州的吏治和河南军政,并在唐州、邓州屯田,都收到了积极效果。1253年,蒙哥汗将京兆(今陕西西安)封给忽必烈,忽必烈用儒臣在京兆兴立屯田,恢复吏治,建立学校,进一步取得了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对他的拥护,也加深了忽必烈对汉法的信心。忽必烈在漠南的活动为元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1253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古征南宋,忽必烈受命代总东路军。1259年9月,忽必烈进抵淮河,蒙哥在四川合州前线病逝的消息传来,忽必烈仍挥军南渡长江,围攻鄂州(今湖北武汉)。这时,得悉留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图谋汗位,忽必烈立即采纳郝经的计策,与宋约和,轻骑北返燕京(今北京)。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拥戴下,在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开平成为蒙古国的都城。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明确提出了“祖述变通”的政治纲领。它的基本精神是变革蒙古旧制,采用汉法,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4月,忽必烈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以掌庶务,以王文统任平章政事。5月,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诸王拥戴下,在和林称汗。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击败阿里不哥。在与阿里不哥鏖战时,中统三年(1262年)春,益都行省李壇乘机叛乱,被迅速镇压。李壇之乱引起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于是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废除汉人诸侯的世袭制度,削弱这些家族的军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等等,一方面以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则可严密对汉人的防范。此外,又在各级政权中起用色目人分掌事权,使与汉人官僚相互牵制。元朝制度的着眼点是在确保蒙古贵族统治特权的前提下,损益蒙古旧制,使新政权能大致符合汉地的统治需要。中统四年(1263年),加号开平为上都,在中央立枢密院统军政。中统五年八月,忽必烈又改元为至元。至元四年(1267年),迁都中都(今北京);五年(1268年)在中央又立御史台掌纠察,这样,元朝的中央机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机构齐备了;八年(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大都与上都是元代并列的政治中心。经过从中统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损益,新王朝的各种制度大体上确立下来。元王朝由此建立起来。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命伯颜统兵伐宋;十三年,下临安;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全国统一后,至元年间,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均未取胜。对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进行了抗击,并平定了东北诸王乃颜叛乱。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由于太子真金已先于忽必烈而亡,真金第三子铁穆耳继承汗位,是为元成宗。
忽必烈创立的元朝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首先,在蒙古旧法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制度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特色,如实行两都制度。这是塞北游牧捺钵习惯与立国中原建立国都的混合体制。从忽必烈开始,元朝各大汗一般于夏秋驻牧上都,冬春回銮大都。元朝在草原地区沿用大蒙古国时期设立的千户制,也正是适应游牧经济与加强中央统治的需要;沿用大蒙古国时期的分封诸王、驸马、功臣的制度,也是为了保证蒙古贵族的生活习俗与政治经济利益。元朝社会生活中大量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俗。例如,元朝萨满教进入宫廷,萨满教的巫师是汗室祭天、祭祖的司祭者之一;祭天时大量泼洒马奶子,祭祖时还用烧饭仪式,这使元朝的祭天、祭祖仪式具有浓厚的草原情韵。其次,采用汉法,沿用唐、金旧制所表现的汉文化特色。中央机构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机构和地方的路府州县机构主要是损益中原制度而成。尊崇儒教,加封孔子,同样是采用汉地仪礼典制的表现。设立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则是元代的首创,并沿用至今。开凿、整治运河,沟通南北;劝农桑,立司农司、垦荒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这是汉文化的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的延续。第三,蒙古人在扩张中接触了中亚、西亚与欧洲文明,并加以吸收,元朝的文化又渗透了丝丝缕缕的异域风情,如元朝的宗教。蒙古人原本信奉萨满教,又在中原接触了道教,统一西藏接受了喇嘛教,征中亚,又和伊斯兰教发生联系。蒙古统治者实行宗教宽容政策。元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萨满教并行,而尤崇吐蕃佛教。忽必烈即位,封八思巴为国师,后晋封帝师。从此直至元末,世世以吐蕃高僧为帝师。回回文化对元朝的影响明显。蒙古西征期间,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细亚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被称为“回回人”。元朝中央不仅设立了国子监学和蒙古国子监学,还设立了回回国子监。至元二十六年又设回回国子学,专门教授用于财务核算的波斯文字亦思替非文。忽必烈还任用了一批以札马剌丁为代表的回回天文学家,他们在元朝的司天台中任职。至元八年又在上都专置回回司天台,后改为回回司天监,颁布回回历。元代回回人大量东来,回回人用波斯的工艺、中国的丝料、金丝等材料生产的织金锦缎“纳失失”,是蒙古贵族用来做质孙宴礼服的专用绸料,元朝在荨麻林(今河北张家口市西洗马林)和弘州(今河北阳原)设立“纳失失”局进行生产。纳失失体现了三种文化的融合。此外,回回炮匠阿老瓦丁、亦思马因所造回回炮(抛石机)能发射巨石,元朝政府特设回回炮手军匠万户府,向汉人教授回回炮制造技术。元代回回医药术很受人们欢迎。元朝政府在太医院下面专门设置广惠司,掌管回回医药事务;至元二十八年先后在大都、上都建立“回回药物院”。
忽必烈不仅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而且还使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多元的正统王朝。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