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珪(371—409年)是北魏王朝的建立者,庙号道武帝,鲜卑族人。鲜卑族源出东胡,公元前3世纪兴起,驻牧于鲜卑山(今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西)。1世纪后期,鲜卑人迁入漠北草原。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大漠南北,建牙于啜仇水边(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境内)
。鲜卑主要分为宇文鲜卑、慕容鲜卑和拓跋鲜卑三支。338年,拓跋鲜卑的什翼犍在繁畤(今山西浑源县)建立了代国。
拓跋珪是什翼犍嫡孙。376年,前秦攻灭代国。6岁的拓跋珪随母亲投奔刘库仁,后又流寓于贺兰部。10年后,前秦在淝水之战后瓦解,少年拓跋珪决心兴复代国,乘势在牛川(今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建元“登国”。不久迁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改称魏王,建立了北魏王朝。
当时,北魏南有独孤部,北有贺兰部,东有西拉木伦河一带的库莫奚,西有河套地区的铁弗部。阴山之北有柔然与高车部,太行山两侧是后燕,北魏被围在中间。拓跋珪利用邻国之间的矛盾,先强后弱,各个击破,经过10多年的征讨,先后灭掉了铁弗部、贺兰部、独孤部、库莫奚等部族,统一了代北。登国十年(395年)五月,后燕太子慕容宝统兵八万来攻,拓跋珪先将主力隐藏,慕容宝奔袭辗转5个月找不到魏军主力,师劳兵疲,只得撤兵。拓跋珪闻讯率两万骑兵南渡黄河,十一月十日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北五十里石匣子沟)将燕兵歼灭。396年,北魏灭后燕,尽收今山西、河北之地。
在军事胜利的基础上,拓跋珪仿照中原王朝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封建国家机器。396年,拓跋珪改元皇始,由魏王改称皇帝。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在中央,沿用魏晋以来的三省制,设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用汉族士人主持三省事务。在中央机构里,还保留了鲜卑官制。在京城的郊区置八部帅拱卫京师、监督生产,在皇城四方四维置八部大夫参理朝政,八部帅与八部大夫由北魏宗室子弟担任。在地方上,承袭魏晋之制,设立州、郡、县三级机构。州置三刺史,郡置三太守,县置三令长。
北魏初年,还存在大量由部落首领统率的部落组织,不利于中央集权。拓跋珪解散原来的部落组织,将部民安置在一定的地区,分给他们土地,使他们成为国家编民,从事农业或牧业。这项政策不仅加强了皇权,而且使农民与牧民错杂相处,互相学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拓跋珪重视发展农业经济。他在即代王位之初,就在五原到稒阳塞外进行屯田。灭燕后,从中原地区向平城地区大量移民屯田,实行“计口受田”。当时在平城周围有鲜卑、乌桓、汉等各族农业人口百万以上,农业在北魏经济中的比重增加。
拓跋珪广泛吸收汉族思想文化。北魏儒、道、法思想并行,佛、道两教同重。拓跋珪首崇儒学,在平城建立太学,培养儒士;搜罗儒家经典,集中于平城,以备宫廷使用。拓跋珪又重视法家思想,制定了简易的法律,也喜好黄老之说,他认为黄老思想可以纯化风俗,倡导节俭。拓跋珪在推崇佛教的同时,笃信道教,置仙人博士,立仙坊,煮炼长生之药。最后,拓跋珪与其子拓跋绍都被长生药毒死。拓跋珪的文治武功,为以后北魏统一北方及北魏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北魏的统治还促进了中原的农业文化与草原的游牧文化的交汇,为中原农业文化输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以后隋唐文化高度发展提供了历史条件。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