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原封建王朝为了维持与少数民族间的和平关系,把公主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称为和亲。在众多和亲女子中,最负盛名的是汉朝的王嫱。
&nb
sp;
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从民间选入宫中为待诏(宫女未见皇帝前称待诏)。皇帝后宫,粉黛三千,一片妖娆,一个普通宫女很难得到皇帝垂青。昭君远别了江南故土,离开了父母亲人,怀抱一腔青春情愫,却只能在深宫中闲观水流花谢,她所感受的又岂止是乡愁?所以,史书上说她“积悲怨”。昭君是一个秀外慧中、有胆有识的女子,她不甘成为一个白头宫女,一有机遇,她就会奋力争取,而时局也就正好给她提供了发挥历史作用、改写个人命运的机遇。
公元前1世纪中后期,匈奴内讧,五单于争立,一番鏖战,最后只剩下呼韩邪及其兄长郅支单于两人,呼韩邪再败于郅支单于,走投无路,只得归依汉朝。从公元前51年到公元前33年,呼韩邪三次朝觐汉朝皇帝。公元前33年朝觐时,呼韩邪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与汉朝世代交好。汉元帝决定赐呼韩邪宫女五人。昭君虽居深宫,但对汉匈关系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公元前36年,汉朝诛郅支单于,传首京师,悬于“蛮夷邸门”,又告祠郊庙,大赦天下,宫中置宴庆贺,并把有关郅支的图书遍示后宫贵人。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入朝,汉元帝为示欢庆,改元竟宁。通过这些烜赫的大事,昭君对于汉匈两族为友为敌的利害得失,有了一定认识。当汉朝要求宫女去和亲时,昭君机敏地将发展汉匈关系与改变个人命运结合起来,慨然应召,“请掖庭令求行”。辞别之际,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应对大方得体,汉元帝为之大惊。昭君与呼韩邪一起前往漠北单于庭,这就是名垂青史的“昭君出塞”。汉匈双方都十分重视这次和亲,呼韩邪单
于封昭 君为“宁胡阏氏”,意为昭君的到来使胡地得到了安宁;汉朝为纪念这次和亲,在一些瓦当上塑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长乐未央”等字样,1954年在包头汉墓中出土了这种瓦当残片。
昭君对自己的使命与个人前途有清醒的认识,她在匈奴安心地过着“住穹庐、被旃裘、饮湩酪”的游牧生活。她与呼韩邪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3年后,呼韩邪病死。呼韩邪大阏氏之子复株累继为单于。昭君遵照汉成帝旨意,打破汉人的伦理观念,按匈奴的风俗,再醮复株累若鞮单于,继续履行和亲使命,维护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局面。昭君与复株累若鞮单于生育了两个女儿,即须卜居次云与当于居次(史失其名)。
“昭君自有千秋在”,她播下了汉匈和平友好的种子,加强了汉匈经济文化交流。昭君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平生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王莽时,汉匈之间的交涉大多是通过王昭君的亲属进行的。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或被王莽拉拢的人物,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须卜居次云之子,昭君的外孙)、醯椟王(当于居次之子,昭君的外孙)、王歙与王飒兄弟(昭君之侄),都是昭君的亲族。可见昭君在汉匈关系中的地位与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单于、太子、大臣、使节、居次不断入汉,长期或短期地居住汉都长安,进一步加深了汉匈两族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服饰方面的相互影响。
昭君的生卒年月和死地,史书无载,据推测,昭君应是卒于漠北的单于庭。如今昭君已成为民族友好、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象征。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