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人文历史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秦风依稀垂汉唐

作者 晓克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从大兴安岭以西到阿尔泰山南北,从长城以北到贝加尔湖畔,有着一片辽阔无垠的草原,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北方草原。数千年来,众多草原游牧民族赶着畜群游移于白云之下,栖身于水草之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曾建立过不少游牧政权,也曾描绘了无尽的历史辉煌。然而,这里并不仅仅

是游牧人演出的舞台,许多中原王朝也曾经先后在这里参加了历史话剧的“汇演”,为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从“行政建制”这个角度步入历史的烟云,看看北方草原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线索。

                                                     说到中原王朝在北方草原上的行政建制,自然要首推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公元前221年,秦灭齐,统一“诸夏”,秦王嬴政改称“始皇帝”,“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在全国实行了郡县制。秦始皇派遣将军蒙恬率兵三十万北伐匈奴,夺取了阴山、河套地区,并在那里设立了云中、九原郡,而地跨今长城内外的还有上郡、北地、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等郡。司马迁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这些郡县的设置,把北方草原的南缘囊括在秦帝国的统治之下。

    汉承秦制,在国内也实行了郡县制,秦时的上谷、渔阳、右北平等郡被保留下来。然而在西北方面,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汉朝初年匈奴强而汉朝弱,匈奴趁机南下,夺回了阴山、河套地区,汉朝无力反攻,所以汉初尚未将郡县设到北方草原地区。汉初,汉高祖刘邦遣使与匈奴“约为昆弟以和亲”。此后,惠、文、景帝三朝始终奉行“和亲”政策,匈汉之间基本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长城内外,一片祥和,“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朝则出现了千古传颂的“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因“马邑之谋”的败露,直接导致了汉匈关系的破裂,匈奴开始入掠汉朝边地,汉朝则几乎每年都要动用数万骑的兵力攻击匈奴。发生在公元前127年和公元前121年的河南战役和河西战役,给匈奴以沉重打击,匈奴单于庭由漠南迁往漠北。此后,汉朝军队经过20余年的穷追猛打,夺取了阴山、河套地方。汉朝在那里重新设置行政建制,主要有:定襄、云中、五原、朔方、张掖等郡。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长期的战乱和政治变动,隋初,地方行政建制混乱。583年,隋朝开始整顿行政建制,废除郡制,以州统县,改变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的格局。隋炀帝即位后,于607年又将州改为郡,实行郡领县制。当时设置在今内蒙古范围内的主要有朔方、盐川、榆林、五原、定襄、马邑、雁门、张掖、武威等郡。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历史发展在经历了近6个世纪的跌宕起伏、分流汇合之后,又一次形成了发展和统一的高潮。贞观年间,唐朝通过并省、州、县来整治隋末形成的行政建制混乱局面,同时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加以管理。逐渐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建制。当时,关内道下辖的丰、胜、宥、夏、盐、灵州,陇右道下辖的凉、甘、肃州,河东道下辖的云州其辖区伸入到今内蒙古部分地方。

    在道、州、县之外,唐朝还在北方草原设置了许多“都护府”和“羁縻州府”管辖各族。其中,都护府主要有安东、东夷、燕然、瀚海、单于和安北等。

    唐朝覆灭后,我国出现了较长时期的分裂,直到元朝建立,全国才重新走向统一。元朝是蒙古族统治者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王朝,它所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行了行省制。蒙古汗国蒙哥汗时期,忽必烈受命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1259年,蒙哥汗在进攻南宋合州时病逝。1260年,忽必烈即位,建年号“中统”。此后,忽必烈即着手建立地方行政机构。中统元年五月,设立燕京、益都济南、河南、北京、平阳太原、真定、东平、大名彰德、西京、京兆等十路(道)宣抚司。同年八月,设立秦蜀行中书省,由宣抚使出任省官。中统三年十二月,设十路宣慰司,统领各地方行政机构。由于起初的“行中书省”、“行尚书省”是因事而设,无事则罢,并非专门的一级行政建制,所以,经常处于裁设增减的变化之中。这期间,行省的建制变化不定,各道宣慰司却是比较稳定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但是,大多数宣慰司已被置于行省的管辖之下。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立辽阳行省后,元朝境内已经有了九个行省。到成宗、武宗两朝时,先后撤销各道宣慰司,行省下统领路、州、府、县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共计十个行省,还有中书省辖区和宣政院辖区两个单列的政区。

    当时,北方草原大部分被划入岭北行省。在南部,则由中书省、陕西行省、甘肃行省分别管辖,路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有:泰宁、宁昌、全宁、上都、大同、净州、德宁、延安、兀剌海、亦集乃等。元朝通过设置这样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把全部北方草原纳入了其管辖范围。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草原民族统治者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的建立者满洲人本身就是草原民族,对当时雄踞于北方的蒙古族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满洲人采用软硬兼施的策略基本征服了蒙古之后,才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关内的明朝。在满洲人入关和统一全国的炮火硝烟中,蒙古铁骑往往冲在最前面,成为清朝不可或缺的先锋队。清朝的前身后金国建立不久,许多蒙古部落先后投向后金。后金参照满洲八旗行政建制,将一部分蒙古人编入八旗,同时在更多的蒙古地方设立了札萨克旗。从清太宗天聪年间到乾隆元年,经过多次调整,漠南蒙古被编为四十九个札萨克旗。这四十九个札萨克旗分别在六处会盟,凡参加同一会盟的各旗合称为盟,各盟以会盟地点命名,它们是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这就是所谓的“盟旗制”。盟旗制不同于内地的省府州县制,各个札萨克旗都是一个世袭领地,在完成对清廷承担的经济、军事等义务的前提下,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各札萨克旗直属清廷中央理藩院,清廷对札萨克旗设置了种种限制和规定,限制各旗之间、蒙汉之间的来往与联系,防止蒙古王公贵族势力“坐大”。盟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其任务只是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1691年(康熙三十年),“多伦诺尔会盟”后,清廷在喀尔喀蒙古编旗设佐,施行盟旗制。此后,又相继在新疆、青海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施行了盟旗制。

    通过上述不难看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建制中,还或多或少地留有一些历史上历代王朝在这里建立的行政建制的遗迹和影响。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