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名胜古迹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学富五车在深山——五当召

作者 全荣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五当召位于包头市北大青山深处的五当沟中,这里群山环抱,松柏成林,葱郁蔽日。五当召原名“巴达嘎尔召”(藏语,意为“白莲花庙”),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五当”是蒙古语,意为“柳树

”。这里曾经柳树繁茂,故名“五当沟”。乾隆十九年(1754),乾隆皇帝赐名“广觉寺”。

五当召是由该召一世活佛罗藏坚赞(法名阿旺曲日莫)所创建。他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罗藏坚赞发愿要在阴山选地建召,弘扬佛法。他带两位徒弟经过长期奔波,终于在五当沟中找到了理想之所。传说,当师徒三人正在观赏圣地景色时,发现一位中年妇女,身着白色长袍,头上插一朵白莲花,左手牵着一头白花牛犊,右手提着金光闪闪的奶桶姗姗而来。她停步小憩,环顾四周。这时白花牛犊突然冲过来撞倒奶桶。顿时,洁白的乳汁顺山坡流淌开来。师徒三人惊呼之际,那流淌的奶汁变成一条银光闪闪的小溪,小溪上显现了朵朵雪白的莲花,争芳斗艳。看到这一奇景,三人愕然。再看时,那位妇女牵着牛犊腾云驾雾往天上飘然而去。罗藏坚赞看到这圣洁吉祥的象征,细思良久后心想,这是佛祖的着意点化,触景生情,遂为召庙取名“巴达嘎尔(白莲花)召”。时至今日,蒙藏佛教信徒们仍然用这个名称来称呼这座寺庙。

五当召建筑规模宏大,依山势布局,建筑全部采用藏式结构,平顶直墙,小窗白壁,所有建筑不规则地散布在山谷中,没有围墙和院落,各个建筑物自成一体。如此特别的格局,也是内蒙古地区现存藏传佛教寺庙中独有的。五当召共有殿堂、仓房2538间,占地面积300余亩。历史上的五当召主体建筑由八大经堂(现存六座)、一陵和六十余栋喇嘛住宿楼以及塔等附属建筑组成。鼎盛时期喇嘛人数达到1200多人。

时轮学部殿,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是五当召的第一个大型建筑,是学习数学的经堂。五当召第一世活佛罗藏坚赞的学问高深,不仅通达五明学,而且还对时轮学极为精通。被封为“洞阔尔·班智达”,就是时轮学大学者的意思。因此,五当召设立了时轮学部殿。

金刚殿,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该殿为二层建筑,殿内供奉着一尊怒目金刚,此类呈愤怒状的佛像并不是恶魔,而是佛教护法神,所以该殿又称为“护法神殿”。

大经堂殿,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该殿为一幢三层楼建筑,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是五当召最大的建筑。一楼前堂为经堂,后殿为藏经阁。殿内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和31尊菩萨像。殿堂四壁布满了五彩斑斓的佛经故事壁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释迦牟尼一生的传佛故事图,构图复杂,造型形象生动。壁画中还有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游牧图”,是研究清代蒙古族生活习俗的珍贵资料。二楼阳台上绘有一幅五当召鸟瞰图,后厅及二、三层楼上收藏经卷、宗喀巴及历代佛师像。

密宗学部殿,建于嘉庆五年(1800),是五当召所有佛殿中唯一朝向东方的两层建筑。该殿是专门传授医学之所,殿内设密宗和医学两个学塾。殿堂底层供奉着十八罗汉和四大天王塑像。所有塑像神态各异,生动逼真。

显宗学部殿,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是五当召第二大建筑。这里是专门讲授佛教教义的地方,也叫哲学院。该殿的前厅为经堂,供有内蒙古地区现存最高的一尊未来弥勒佛站立铜像,高10,塑像造型庄严敦厚。

菩提道学部殿,建于光绪十八年(1892),是五当召诸殿中年代最晚的建筑。该殿是专门传授藏传佛教教义、教规和教史的地方。殿堂正中供奉着藏传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铜像,高达9。据说,这尊铜像是内蒙古地区最大的一尊宗喀巴大师铜像。该铜像东西两侧沿墙排列着木质的千佛龛,象征着宗喀巴大师化身的千佛。

在六大殿的左右侧分布着极为豪华的三座活佛府邸:洞阔尔活佛府邸、章嘉呼图克图府邸、甘珠尔瓦活佛府邸。

山坡上的塔陵是陈放历代活佛骨灰塔的灵堂,内有七座鎏金铜塔,塔内分别安置着五当召一至七世活佛的骨灰。

五当召在内蒙古一向以佛教高级学部著名,佛教学术气氛非常浓厚,是历史影响遍及国内外的学问寺。五当召作为一座著名的学问寺,不但学经制度严格,而且佛教活动十分频繁。五当召有自己独特的佛事活动,其中最为精彩的是考取学位的辩经法会。五当召与西藏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并称我国藏传佛教的三大名寺,西藏学问寺的高僧们将其称为“东藏”。

五当召环境之优雅、景色之优美、寺庙规模之庞大以及塑像壁画保存之完整都是内蒙古所有召庙中首屈一指的。五当召已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