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名胜古迹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青城古刹大召寺

作者 全荣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大召,原名“弘慈寺”,后改称“无量寺”,坐落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大召前街北端。据史载,大召于万历七年(1579)建成,明万历皇帝赐名为“弘慈寺”。因为这座庙由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主持

修建,所以曾被称为“阿勒坦汗召”或“格根庙”。寺内供有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银铸释迦牟尼成道像,所以当时也以“银佛寺”而出名。当时,该寺庙是呼和浩特地区最大的寺庙,所以蒙古语称之为“伊克召”,“伊克”是“大”的意思,故通称为大召。在呼和浩特十五大喇嘛寺院中,大召是建立最早、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召庙。

    万历十四年(1586),在阿勒坦汗的继承者僧格都楞汗的邀请下,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自主持了弘慈寺银佛的“开光”法会,并驻锡大召,使银佛身价百倍,大召因此成为漠南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顺治九年(1625),五世达赖赴京时曾途经呼和浩特,驻锡大召。因此在大召内至今还供奉着五世达赖的铜像,进一步提高了大召寺的地位。崇德五年(1640),土默特部都统古禄格·楚库尔受皇太极之命,从土默特部左右两翼分别派出佐领喇巴太和宝音图等人对大召进行重修和扩建,皇太极亲赐满、汉、蒙三种文字的匾额,将原来的“弘慈寺”改称“无量寺”。

大召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宏大,布局独特。大召山门檐下高悬“九边第一泉”匾额。北区分别是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等。天王殿前有青色石狮一对,殿内东西两侧有木雕彩绘四大天王像。天王殿两旁各有钟楼、鼓楼一座,再后为菩提过殿,面积570平方米。菩提过殿前的西配殿内供奉“宫勒格”(无量佛);东配殿内供奉“阿耀仕”(长寿佛)。菩提过殿西侧供奉“当格仕德”(护法神);东侧供奉“阿德齐”(药师佛)。北门外安放着2多高的铁铸六角鼎(香炉),上面刻有建设大召的蒙古工匠姓名。在六角鼎两侧,各置一竹笋形铁铸香炉,1.8。菩提过殿以北是全寺的主体建筑—经堂,与佛殿连为一体,统称大殿。在经堂前的东西配殿门外各有一嘛呢法轮。西配殿内供有“桑兑”(集密佛);东配殿内供有“德木其格”(胜乐佛),面积各为192平方米。经堂内有露明柱38根,墙壁上有佛教传说壁画。经堂中间是喇嘛诵经的地方,在经堂内挂有一面直径为65厘米的大锣,用以召集众喇嘛活动。佛殿正中为巨型三世佛像,两侧为观世音菩萨及八个弟子和护法神。这座大殿是呼和浩特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明代佛教建筑物。

清代,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人数为80人,清政府给他们都发了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

大召曾经藏有很多佛经。早在1602—1607年间,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最先在大召将佛经名著108部藏文《甘珠尔经》译为蒙古文。此外,大召还有众多的乐器、法器、供器等珍贵物品。

大殿内的木结构仍保持明代的原样,完整无损。大召有大量绚丽多彩的壁画,其中最著名的一幅为“康熙私访月明楼”,也有人称此画为“康熙大闹月明楼图”。此画是呼和浩特市珍贵的绘画文物。此外,还有释迦牟尼生平彩色图画12块。这些绘画都是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瑰宝,对研究藏传佛教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大召已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经过多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今天的大召寺又显示出当年的风采,游人如织、香客接踵的繁盛景象使这座著名的塞外古刹更是闻名遐迩,日渐成为旅游胜地。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