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名胜古迹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湮没已久的烽火

作者 全荣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历史上,内蒙古是一个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频繁冲突、交汇的地区,作为它的见证,这里留下了许多条绵延不尽的长城。春秋战国以来,先后有13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在内蒙古境内修筑过长城,其长度加在一起达1.5

万多公里,约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1/3,居全国之首。内蒙古境内的长城以历史悠久、类型众多、里程最长、分布最广而闻名于世。

内蒙古的长城一般是选择有利地形,采用就地取材的办法修筑。依山则为石筑,无山则为土筑,有的则利用天然的崇山峻岭,在两个山头之间或在山顶上,用自然石稍加垒砌,构成天然屏障。这些长城在建筑方式上也不尽相同,有板筑夯土墙式、砖石混合墙式以及挖地筑壕式等。从战国到明代的长城遗址这里都有保存,分别为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金和明时期所建,分布最密集处在呼和浩特、包头、集宁和临河一带。千百年来,这些长城蜿蜒曲折,宛如一条条巨大的长龙盘亘于大漠与群峰之中。

赵长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所修,有石筑、土夯两种结构,为内蒙古境内年代最久远的长城。其遗址断续散布在大青山至狼山一线山中,全长约1000公里。它翻群山,越峻岭,穿草原,经绝壁,雄浑古朴,甚为壮观。其中,保留下来最为清晰可辨的一段在今包头市境内。

秦长城,是举世闻名的秦代万里长城在内蒙古境内的一段,大多为石料砌筑而成。在包头市固阳县境内用黑色石块所筑的一段保存得较为完整。在秦长城内外,凡重要的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地方,都设有烽火台和城障,结构形制完整。秦长城工程之浩大、气势之雄伟,在古代所有长城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汉长城,是汉武帝为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加强日常防御而修筑的。它基本沿用了秦长城,只对个别地段加以新筑和改建,并加筑了关隘、亭障和烽燧。汉代著名的长城要塞—鸡鹿塞、高阙塞、五原塞、光禄塞等,均在内蒙古境内。

魏长城,起始于陕西华山北麓,经韩城沿黄河西北上,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境内,终点在包头市固阳县。战国时代,此长城在防御强秦入侵、保护魏国黄河沿岸的农林业生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燕长城,是战国时代燕国为防御东胡、林胡等游牧民族而修筑的。燕长城从内蒙古东北地区沿燕山北麓,跨过内蒙古奈曼、敖汉、多伦等旗县。其中在赤峰市境内的大部分地段墙基保存比较完整,还可以见到长长的墙基夯土带,远远望去如同一条伏卧的巨蟒。

金长城,金代女真人修筑,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由游牧民族防御北方其他游牧民族而修筑的长城。金长城的建筑结构、沿城设施和布局,与前朝后代都不相同,它的修筑方法是先掘出很深的壕,再将土石方堆积在南面,形成一条不高的墙,因此,叫做堑壕或界壕。金长城全长达5000余公里,是内蒙古境内最长的长城。它基本上是土垒、板筑而成,特别是在有些重要地段,还挖筑了双壕双墙。这种壕与墙并列的军事设施,不仅便于阻击敌人,而且还有利于戍卒的运动和隐蔽,非常适宜防守。另外,在长城内向的河口、谷口、山岗对面和长城转弯处,都设置了瞭望和传递信息的烽火台。金长城的严密、完善而又适用的防卫功能,是金代之前历代长城所不曾达到的。不仅如此,金长城还为明代长城的修筑提供了蓝本。

明长城,为明朝数代皇帝所建,是砖砌、石垒与混合型砖石结构,工程极为浩大。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蜿蜒于群山之巅,腾跃于沟壑之间,气势磅礴,可与八达岭长城媲美。个别地段至今仍存有墩台、敌楼等遗迹。

长城是我国古代规模宏伟的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内蒙古的古长城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丰富。尽管当年冲天而起的烽火久已湮没,但作为数千年历史风云变幻的见证,内蒙古大地上的长城依然蜿蜒起伏于群山旷野之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处历史文化遗产。

 

网页编辑: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