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也称呼伦池、达赉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中国第五大湖。它位于呼伦贝尔草原西部,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湖长
93公里 ,最大湖宽41公里 ,平均湖宽32公里 ,周长447公里 ,湖水面积为2315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 ,最大水深8米 左右,蓄水量为132亿立方米。
呼伦湖在唐朝时称俱伦泊,辽、金时称栲栳泺,元朝时称阔连海子,明朝时称阔滦海子,清朝时称库楞湖或呼伦诺尔,当地牧人称达赉诺尔(蒙古语,意为“像海一样的湖泊”)。
呼伦湖的年龄已有1亿多岁,在地壳变动和气候的影响下,湖水时多时少,水多时,湖面扩大,湖水流入额尔古纳河;水少时,湖面收缩,变为内陆湖。由于外流湖和内流湖的转化过程影响了水质,目前湖水正由微咸向淡水转化。
呼伦湖是其周边数千里之内唯一的大泽,水域宽广,周围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众多的鸟类在此聚集、停息和繁衍后代。据统计,湖区共有鸟类17目41科241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5。
可以说,这里是一个硕大的鸟类博物馆。
呼伦湖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有鱼类30多种,盛产鲤鱼、鲫鱼、红鳍鱼、狗鱼、鲇鱼等经济鱼类。此外,湖中还特产秀丽的银虾,味道鲜美。湖中水生植物丰富,有绿藻、蓝藻、硅藻、裸藻和金藻等,以及数十种浮游生物,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呼伦湖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它北倚石崖,南临草原。晨曦初露,云蒸霞蔚;红日高照,碧水蓝天;夕阳远垂,苍茫浩渺。无风,万顷碧波荡青纱;风起,惊涛浪卷千堆雪。站在湖边如面对无际的大海,水波汹涌,涛声阵阵。蓝天绿草白沙红崖,万顷碧波白帆点点,周边的草丛中各色畜群若隐若现,悠闲自得地食草或小憩;渔歌和牧歌相谐,水波与草浪交映。每当春风吹来的时候,百草萌生,候鸟翩然,共奏生命的交响曲;盛夏时节,绿草如茵,鲜花遍野,湖边蓊蓊郁郁的芦苇恰似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掩藏着无限生机;仲秋时分,天高云淡,湖水清碧,波涛不兴,鸟群徘徊,吟唱眷恋;隆冬来临,雪海银镜,冰雕玉琢,辽远肃穆,质朴壮美。
贝尔湖,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为中蒙两国的界湖,西北部为中国所有。湖呈椭圆形状,长40公里,宽20公里,面积为608.78平方公里。它是集纳自东南流来的哈拉哈河水而形成。湖水为淡水,一般水深9米,最深处有50米左右;湖底为沙砾,水质清澈。
贝尔湖在金朝、元朝和明朝时称捕鱼儿海子,清朝时称布雨儿湖,民国至今,称贝尔湖。今呼伦贝尔市之称,即来源于呼伦湖和贝尔湖之名。
在呼伦湖和贝尔湖之间,有一条银色的飘带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就是乌尔逊河。它使呼伦湖和贝尔湖宛如紧挽手臂的姐妹,亲密无间,永不分离。所以,草原牧人亲切地称呼伦湖和贝尔湖为“姐妹湖”。
贝尔湖中,水产丰富,鱼类繁多,是天然的渔场,盛产鲤鱼、鲶鱼、白鱼、红鳍鱼和狗鱼等。随着气候、温度、水流和饵料的变化,鱼群每年都要进行周期性的洄游。每当秋水渐寒,鱼儿要从呼伦湖洄游,聚集到贝尔湖避寒越冬;春季产卵时,鱼儿又经过乌尔逊河,洄游到呼伦湖浅水中繁殖后代。1953年,人们在乌尔逊河上游的乌兰岗,建起了一条长87米的拦鱼栅,由此便出现了鲤鱼跳龙门的胜景。每当鱼儿洄游时,它们在拦鱼栅前排起了数百米的长队,在流水的轰鸣声中,一群群鱼儿急流勇进,争先恐后地甩尾腾空,跃出水面达1米多高,鳞光闪闪,千姿百态;未越过栅栏者仍不甘心,再次腾跃而起,此起彼落,循环往复,形成万鱼飞渡的奇观。
呼伦湖和贝尔湖畔在古生物学史上有过绚丽多彩的一页,这里以第四纪古动物的“化石宝库”而著称于世。在呼伦湖畔的扎赉诺尔发现了大量距今4万年前后的动物化石,主要有猛犸象、披毛犀、野牛、野马、鬣狗、虎、马鹿等,被称之为“扎赉诺尔动物群”。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