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主页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首页>>专题主页>>自然景观

   
专题导述
地域风貌
丰富资源
自然景观
名胜古迹
人文历史
民风民俗
文学艺术
文化教育
社会科学
新闻出版
体育竟技
   

温婉优雅的母亲河--黄河

作者 刘蒙林     来源《文化内蒙古第一卷•神奇的草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过境河流。黄河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进入内蒙古境内,流经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

和浩特市,于准格尔旗榆林湾出境。区间干流长830公里,流域面积14.35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为315亿立方米。河道的宽窄变化较大,最宽处可达4000米,最窄处仅有200米,一般河宽1000米2000米。其中上游河段三道坎、中游河段昭君坟、下游河段万家寨和龙口等处的河道与河谷均较狭窄,具有修建水利工程的优越条件。

    黄河主流左右摆动较大,两岸支流众多,主要有昆都仑河、大黑河、浑河、乌兰木伦河、红柳河等。这些河流的主要特点是流域面积小,平时流量较小,洪水来时各河的流量和泥沙量较大。

    在内蒙古西部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米粮川—河套平原。人说“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里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西瓜、蜜瓜、向日葵、苹果梨、啤酒花和枸杞等。这是一片由黄河在阴山山脉脚下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冲积形成的平原,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后大套”,那里的“爬山调”唱道:“天下黄河九曲十八弯,后大套就是那米粮川。”清朝中期前,河套地区人烟稀少,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清朝中期后,由于内地人口密集,又灾荒不断,山西、陕西、河北的灾民不断涌入河套地区,在这里开垦土地,从事农耕,逐渐使这里变为农业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黄河上大兴水利建设,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力资源。1959年,在磴口县修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拦河闸全长300多米,巍然屹立在波涛滚滚的黄河上,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闸上腾波鼓浪,轰鸣之声如雷震耳;闸下回旋喷雪,河水奔泻而去。化害为利的黄河之水给河套平原增添了无尽的活力和丰饶的物产,奏响了八百里河套的流水欢歌。

    20世纪80年代,国家在托克托至龙口河段峡谷内,修建了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它是黄河中游规划开发的8个梯级工程中的第一个。该工程由拦河坝、泄水闸、电站厂房、开关站、引黄取水口等组成,具有供水、发电、防洪、防凌等综合功能。万家寨水库采用“蓄清排渣”的方式,年供水量可达14亿立方米,其中向内蒙古供水2亿立方米,向山西供水12亿立方米。该电站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年发电量27.5亿千瓦时,对改善华北地区电网运行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黄河不仅给内蒙古带来了灌溉之利,而且还造就出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色。黄河进入内蒙古境内后,宽广平缓,安详静流,抚挽着茫茫草原,滋润着八百里河套,温婉优雅,充分展示出伟大母亲的无限丰采,因此,蒙古族人民深情地把她称为“哈屯高勒”(母亲河)。当黄河经过托克托县城即将流出内蒙古时,因受到两岸高原和山地的挟持,一改舒缓安详和温婉优雅的面貌,变得水头聚拢,水流湍急。这段黄河穿行于峡谷深涧之中,两岸山势陡峭,河道回旋,形成著名的“黄河小三峡”,黄波浊浪,惊涛拍岸,河水奔腾喧嚣,轰鸣震耳,令人惊心动魄。

 

网页编辑:李萨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