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地区民族众多,除上述提到者之外,还有一些聚居于山区或散居于平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无论他们源于哪个族系,从事哪种生产劳动,都毫不例外地继承着“喜饮酒歌舞”的东夷文化传统,各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从不同层面丰富着松辽地区的歌坛舞苑。
(一)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歌
舞
居于大兴安岭山林里的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长期过着游猎生活。他们创造的自娱歌舞往往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状态密切相关。这里历代流行《篝火舞》、《爱达哈喜楞》和《黑熊搏斗舞》。《篝火舞》属于游猎人们自娱性的集体圆舞。每当出猎的男人们满载而归时,妇女们便在居住的院落或广场上燃起旺盛的篝火,一边烤着肥美的兽肉,一边盛满香醇的奶酒,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围着篝火尽兴地吃肉、喝酒、唱歌、跳舞,充分抒发热爱家乡的喜悦心情。音乐旋律铿锵雄浑,舞蹈动作大度粗犷。人们由始至终在一领众合的高亢歌声(称“努该勒”)中,互相挽手,齐跑跳步,使苍山林海变得更有声色。《爱达哈喜楞》是鄂温克族的双人舞蹈,主要表现两只野猪奋力格斗的各种情态。《黑熊搏斗舞》是鄂伦春族的群体舞蹈,着重展示黑熊的勇猛和顽强。表演者人数不限,仨人一组,轮番进行,各以蹲步跺地跳跃的姿态,不时发出“哈莫、哈莫”的喊声,直至斗败一方为止。这两类舞蹈都属于原始状态的模拟动物的仿生表演,出自人们头脑里的图腾崇拜观念,同时含有娱乐性的体育竞赛因素。
(二)赫哲、锡伯、达斡尔族歌舞
散居于平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大都深受汉族文化感染,但也可见各自传统歌舞艺术的继续呈现。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至今存有渔猎生产中人们爱唱的渔歌和猎歌;还有抒发各种思想感情的民间歌曲,总称为《嫁令阔》以及象征美好的《天鹅舞》等。生活在松嫩平原、辽河流域的锡伯族与达斡尔族,也同样留有自身的歌舞遗存。前者可见于民俗性的《婚礼歌》和《手铃舞》;后者可见于统称为《鲁日歌乐》中各类民间歌曲的演唱或演奏。这些保留下来的少数民族歌舞,又伴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演变和丰富,从中反映着各自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网页编辑:邵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