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地区的古代先民,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冬季气候比较寒冷等原因,大都居住在半地穴状态的简陋土屋里。这种土屋只有实用功能,谈不到供人欣赏的艺术价值。至青铜器时期始有地面的石垒建筑,但真正具有美学品位的建筑还是秦汉以来相继出现的城池、殿堂、陵墓
、寺院和碑塔等。
(一)高句骊建筑艺术
秦汉时代,松辽地区除拥有燕秦长城及其城堡之外,还于辽西、辽东一带建有若干郡县城池,均为中原建筑风格。
若就地域的民族特色而论,应以汉代高句骊的建筑最为突出。其著名的国内城和丸都城不仅为方石砌面,而且还附有瓮城、角楼等建筑群体,城外围有宽达10米左右的护城河,气势相当宏伟。《后汉书·东夷传》称这里:“俗节于饮食,更好治宫室”,由此可见城内已有规模可观的殿堂建筑。从集安市发掘的当年瓦当分析,其宫殿已是用瓦,而且不乏美的装饰。在现已出土的数百件瓦当中,均可见图案设计的丰富多彩。诸如各种莲花、各种兽面、各种线条和汉字铭文等,都显得制作精良,形象鲜明(图1)。再就其贵族阶层的坟墓建筑审视,亦颇为壮观。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集安城东的将军坟和太王陵。二者形制相似,至今基本保持完好,各因呈现阶梯式巨石垒砌的三角形态而获“东方金字塔”之美誉(图2)。将军坟底面长达35.6米,高度为12.4米,并以巨大花岗岩条石于墓基周围筑成七层台级,每面又置三块突出的护石,墓主葬居于第五级之中央。总体而论,可谓气势磅礴、雄浑壮丽,成为汉代松辽地区石造建筑的典型。
图1
高句骊部分瓦当
图2 东方金字塔集安将军坟
(二)渤海的建筑艺术
渤海时期,城池、宫殿、寺院、碑塔等建筑艺术呈现着全面发展的景象,艺术上具有明显的仿唐特点。据有关文献记载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考古发掘证实,这类建筑不仅规模可观,而且大都具有仿唐特点。地处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时期上京龙泉府的城池最有代表性。这是一座仿照唐代长安城的典型建筑,主体分为外城(图3)、内城、宫城三大部分。张贲《东京记》称其外城“围可三十里,城门石路,车辙宛然。”而“南门故址,似宫殿三重,前一重规模宏敞,础方广三尺,计一十有六”,并且“城南有古寺,镂石为大佛,高大有六……”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考古人员多次调查和发掘,进一步确认,其外城周长约17.公里,四面有十门,城垣系土石修筑。内城建于外城北部的正中,周长约4.5公里,皆为石筑(图4)。宫城置于内城,中间为宫殿,今可见存有5重殿基。宫城的正南门人称五凤楼,台基近6米。东侧有禁苑遗址,面南为20 000平方米左右的池塘。北侧拥有东、西相对的两个亭台。此外,则可见假山和各种楼台殿阁的遗迹。建筑材料大都为石砖瓦木,其中留有宝相纹花砖(图5)、文字瓦(图6)、莲花瓦当和各种釉瓦等。70年代至9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对这座古城遗址再度多次发掘,又从其宫城内部考查出诸多有价值的建筑格局及其所用材料、染料和墙壁彩绘等,充分证实其当年的雄伟与豪华。另外,今吉林省珲春市的八面城、和龙县的西古城等渤海遗址,也都拥有上述的类似发掘(图7),均在建筑工艺上呈现着当年之辉煌,可谓松辽地区美术史上的闪光一页。
图3
渤海上京外城东垣南段
图4 渤海上京内城北墙西段和宫城西墙交接处
图5
渤海上京出土保相花纹砖
图6 渤海上京遗址出土文字瓦
(三)辽金的建筑艺术
辽、金时代,除城池、宫殿建筑不断进展之外,还以寺院、碑塔的林立及其外貌之壮观而令人瞩目。尽管很多寺院现已成为遗址,然而,今天仍可见到历经几代重修的完整容貌。今辽宁省义县的辽代奉国寺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寺院规模较大、由山门、牌坊、无量殿、大雄殿和僧房等建筑组成。房墙部分用砖,屋脊则用各种禽兽瓦当及琉璃物件装饰。殿内的高大佛台塑有七世佛像和菩萨(图8)、天王等,拱檐以及拱眼之间绘有展示莲荷、宝相、团窠、芾蒂和各种飞天图案的壁画(图9),总体上呈现出庄严、肃穆而又不失浪漫色彩的美学品格。这时期与之相应的佛塔建筑也以数量之多和气派之大而令人仰慕。诸如至今仍存的北镇双塔、兴城白塔、辽阳垂庆寺白塔和沈阳崇寿寺塔、农安的辽塔等,皆以雄伟的体魄和精雕的装饰呈现着古朴凝重的北国风范。
图7
渤海瓦当 图8
辽代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彩塑胁侍菩萨
(四)明清的建筑艺术
明、清以来,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当地的建筑工艺在规模和格局方面都有时代性的演进,并且饱含豪华之美。仅以明代的兴城重镇,清代的沈阳王宫(今沈阳故宫)以及北陵、东陵和遍布各地的古刹名胜而论,则足以合成富有松辽文化风采的游览景观,各具方正、圆浑和均衡对称的东方美学品格。
图9 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天顶画飞天(部分)辽代原作
网页编辑:邵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