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各民族经济文化类型  
  历朝对东北的
经略与疆域沿革
 
  各民族源流与分布  
  各族政权的制度文化  
  石器时代与
青铜时代文化
 
  长城与都城  
  名胜古迹  
  衣食住行文化生活  
  语言文字  
  婚俗  
  各族葬俗  
  伦理道德与儒学  
  人生礼仪  
  岁时节日  
  宗教信仰  
  松辽教育  
  科学与技术  
  文学  
  史学  
  艺术  
  体育与游艺  
 
 
  首页>>松辽文化>>史学
清代史家与史著


清统治者十分重视修史工作,官修史书和私人修史都蓬蓬勃勃地展开,培养了一大批满洲族和其他民族的史学家,史者辈出,出现了史学繁荣的景象。现存清代史籍,无论是就数量,还是所包括的内容,都远胜于以前各朝。不但《实录》和《国史馆传表》都完整无缺,就连撰修《实录》等书所依据的原始资料,也大多保存了下来。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有大批清代内阁、军机处,以及中央各部院署等衙门的档案。至于各省府县以及少数私家档案,散存在各处的也很多。此外,像方志的重修、谱牒的流行(已如前述),以及私家文集、笔记的风靡,也都大大超过前代。在清代的史籍中,除了大量汉文资料外,还有很多满、蒙、藏文以及维吾尔文等书写的史籍档案。这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史籍档册,有的可以补充汉文记载的不足,有的则是汉文资料中所不见。

(一)清朝康熙乾隆帝对史学的倡导

清代满洲族史学的发展相当可观,这是与康熙帝玄烨、乾隆帝弘历的倡导分不开的。

玄烨,姓爱新觉罗氏,清顺治帝福临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代皇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期间,开博学鸿词科、明史馆,留意典籍,编定群书。在史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在于他重视史德,主张正确总结历史经验,他明确指示臣下在撰修明史时,一定要“直书实事”,反对“ 空言文饰”。他说:“作史之道务在秉公持平,不应谬执私见,为一偏之论”。[1] 他的这种修史态度,不仅对满洲族,也对全国的修史树立了良好的史德史风起了良好的影响。

弘历,姓爱新觉罗氏,清世宗雍正胤祯第4子,初封和硕宝亲王,是清朝第一个由先立为太子而后做皇帝的满洲族人,在位61年(1735-1795年),年号乾隆。在位期间下令敕修史书极多,诸如《满洲源流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五体清文鉴》及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等。他本人著有《乐善堂全集》和《高宗御制文》等。他对历史也有不少独到之见,他明确提出“彰善瘅恶”[2] 的历史标准,即著述史书要有鲜明的态度:表彰忠节,贬斥背叛。他除了大力表彰满洲族开创时期忠勇之士外,更将因抗清而死难的明朝志士赐谥立传,赞扬其“各为其主,始终不屈”的凛然正气。而对那些叛明降清,替清朝打天下,效尽犬马之劳的人物则列入《二臣传》或《逆臣传》,突出其“顾名节,身世两朝”的“丑秽之行”,以警世化俗。当然,这里宣扬的是封建纲常名教思想。在史书中开列“二臣传”、“逆臣传”的名目,便是乾隆弘历的发明。不过也应指出,乾隆让臣下在整理图书典籍时,也曾犯有删削和纂改之过。

(二)清代满洲族著名史家和史著

清代的史学家,既有一些满洲族史学家,也有一些汉族史学家。满洲族史学家主要有阿桂、鄂尔泰、弘昼、常安、昭、震钧、福格等。汉族史学家主要有万斯同、蒋良骐、王先谦、贺长龄、王庆云、王士祯、赵翼等。他们中虽然有的人并不是东北人,但是他们对满洲族和清朝的历史却很有建树,故也可列入松辽史学范畴之中。

阿桂与《满洲源流考》。阿桂,字广廷,一字云岩,姓章佳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时举人,乾隆二十年(1755年),授参赞大臣,历任伊犁将军、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累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满洲族史学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他与大学士于敏中等人奉诏,将“建州之沿革,满洲之始基,与夫古今地名同异,并当详加稽考,勒成一书,垂示天下万世”,开始修撰《钦定满洲源流考》二十卷,分为部族、疆域、山川、国俗四个门类。分别记载了满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来龙去脉。“部族”上溯到肃慎以及挹娄、勿吉、女真完颜诸部和相邻近的索伦、费雅喀等部的兴衰;“疆域”始自肃慎,迄至元代,凡史册所载诸城镇村寨,按其方位,证以当时地理形势,分条辨释;“山川”于名山胜地,据地志所载古今互证,析异定伪其不可考者存疑;“国俗”,对满洲及其先民的习俗,如骑射、冠服、政教、祭祀、祭天、祀神、杂礼、物产等分条胪列。此书全面系统地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全书从80余种图书文献中摘引1 450余条资料,并加上编纂者按语和注解1 800余条,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及风俗习惯诸方面反映了清代满洲族的社会状况。是研究松辽历史文化和满洲族历史的重要史籍。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阿桂等还奉敕修撰《清开国方略》(原称《皇清开国方略》)共三十二卷,该书主要叙述了努尔哈赤先世发祥兴起的历史;努尔哈赤征尼堪外兰等事迹;皇太极朝史事等。其内容相当丰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鄂尔泰等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鄂尔泰,字毅庵。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兰旗人,举人出身,满洲族史学家,曾任云贵总督、军机大臣等职。雍正十三年(1735年)与弘昼等人奉敕修撰《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乾隆九年(1744年)书成。此书对满洲族各氏族的源流世系,初居地及归附年月,均作了详细的记载。满洲族姓氏以姓别分类,同姓者以本居地分类,各详其受氏之源及始居之地;同姓异居者以其地识之;赐姓者详其受赐之由。又有蒙古、高丽、尼堪(汉人)、台尼堪(充当台丁的汉人)、抚顺尼堪等人员,从前入满洲内年代久远者,均注明情由,附于满洲姓氏之后。每姓取勋劳卓著者冠冕于首,各系小传,其子孙官爵以次附后,本书分满、汉文两种文本,是研究满洲族家族、宗族历史的重要史料。

弘昼等与《八旗通志》初集与续集。弘昼,姓爱新觉罗氏,清世宗雍正第5子,封和恭亲王。乾隆即位后参与朝政,为人骄纵不法、喜言丧礼。雍正五年(1727年)奉敕与大学士马齐等人修撰八旗志书,至乾隆四年(1739年)《八旗通志》初集修成,共二百五十三卷。此书以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断限。全书分八志: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部院大臣、直隶大臣、选举;列传:宗室王公、名臣勋臣、忠烈、循吏、儒林、孝义、列女。本书对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各朝的增添和更改,以及人物生平事迹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该书的第二次修撰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嘉庆帝命大学士福康安等续修,成《八旗通志》二集,即续集,通常称《钦定八旗通志》,共三百五十六卷,增辑了乾隆年间史事,以补初集之不足。《八旗通志》是研究满洲族史,尤其是研究八旗制度必不可少的文献。常安与《二十二史文钞》等。常安,字履坦,叶赫纳兰氏,满洲镶红旗人,举人出身,累官至盛京兵部侍郎、漕运总督、浙江巡抚,后因事死于狱中。此公工诗文,多才多艺,著有《受宜堂集》。其史学著作主要有《二十二史文钞》、《明史评》,以及散见文集中的史评史论,多有灼识卓见。认为汉武帝之所以成为著名君主,关键在于他能明察用人与不二过,这是很有史识的。

昭与《啸亭杂录》。昭,自号吸修、檀樽主人,清太祖努尔哈赤二子代善之后,嘉庆十年(1805年)袭封礼亲王,道光二年(1822年)赏候补主事,清代满洲族文史学家。《啸亭杂录》十三卷,是其代表性史著。本书保存了大量有关道光初年以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典章制度、文武官员遗闻轶事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评曰:“闻《啸亭杂录》,所载国朝掌故极详”。“考国故者,莫于是书”。昭所撰典章制度条,不仅述其沿革,而且记其实际作用及利弊得失,所记生动可靠,可为考史之证。诸如“五大臣”、“十王亭”、“军机御史”、“不用内监”等等。

震钧与《天咫偶闻》等。震钧,字在廷(亭),姓瓜尔佳氏,汉名唐晏,自号涉江道人。清代晚期满洲族史学家,其史学著述甚多,有《庚子西行纪事》、《渤海国志》、《八旗诗媛小传》、《八旗人著述存目》、《国朝书人辑略》等,其代表作是《天咫偶闻》十卷,作者遍搜遗迹,条记见录,以叙京城旧貌故事。该书记北京古迹、典章、制度及满洲族人物故事、风俗习惯,如“皇城”中记述了有清一代骑射废退之情状等,是研究满洲族历史有价值的参考书。

福格与《听雨丛谈》。福格,汉军内务府镶黄旗人,著名史学家,其代表作《听雨丛谈》十二卷,一百九十七篇。内容以清代朝章官制、科举名目、礼仪风俗为多,所述八旗风俗制度及清廷用人对满蒙汉亲疏迥别之制,均有比较具体的记载,诸如“满蒙汉旗分”、“满汉互用”、“满洲翰林不必科目”、“八旗科目”、“黄马褂”、“满洲祭祀割牲”、“裹足”、“哈哈珠子”等,对满洲族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汉族著名史家与史著

万斯同与《明史》的修撰。万斯同,字季野,人称石园先生,清代汉族著名史学家,著名学者黄宗羲的学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翌年到京,参与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长达19年。他熟悉汉代以来制度沿革与明代史事。他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他在有生之年撰成《横云山人明史稿》,简称《明史稿》。《明史》是二十四史中最后的一部,也是官修正史中体例、内容较好,编纂时间最长的一部。这部书出力最大的首推万斯同,虽无总裁之名,实操总裁之实权,手定史稿总共不下五百卷之多。他编写得法,排比得当。在材料取舍上,一般也比较审慎。凡不可信者,皆弃而不取;对岐说难定是非者,则采取存疑互见的方法,列出各种不同的记载,以待后人自定。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已致仕的王鸿绪就在此基础上稍加改动后进呈,即世传的《横云山人明史稿》。雍正元年(1723年)七月,续修《明史》,总裁张廷玉、朱轼等,即以“王稿”为蓝本,增删修改,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二月,全书正式告成,乾隆即位,命付武英殿刊版,至乾隆四年七月刊印完毕进呈,即今日通行的《明史》,全书三百三十六卷。

蒋良骐与《东华录》。蒋良骐,字千之、赢川,乡石岗人,乾隆进士,乾隆三十年(1765年)供职国史馆时修撰《东华录》凡三十二卷,记清前五帝六朝(太宗为天聪、崇德两朝)史事。叙事时间从清开国前的天女传说起,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止。编纂这部书主要是根据他任国史馆纂修官时辑录的资料。该书的资料,除以《实录》为主外,还注意吸收红本(即题本)和其他各种史籍,有的为《实录》所不载,如史可法《答摄政王多尔衮》。此外,作者在资料考订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王先谦与《十一朝东华录》。王先谦,字益吾,号葵国,湖南长沙人,同治间进士。《十一朝东华录》成书于光绪初年,在时间上要比蒋录晚好多年。他编辑成书,除续撰乾隆以后至同治各朝事迹外,因“病蒋氏简略”,还加详了自天命迄雍正的事迹。[3] 从整体内容来说,王氏《东华录》远不及《实录》丰富,不过其中确实编进了一些《实录》所缺载的资料。

以王录与蒋录相比较,除了续补乾隆以后的事迹外,最大长处是叙事详尽。不过,蒋录也有其长处。孟森先生曾以事实作过客观评论:“岂知蒋录虽简,而出于王录以外者甚多,且为世人所必欲知之事实。如顺治间言官因论圈地、逃人等弊政而获谴者,蒋有而王天。”[4] 这些正是我们今天看重蒋氏《东华录》的原因。两种《东华录》都有刊刻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校点本的蒋氏《东华录》。

贺长龄与《皇朝经世文编》。贺长龄,字耦庚,号耐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嘉庆进士,历任江苏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他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委幕友魏源选辑清代官方文书、论著、奏议、书信、笔记等辑成是编,全书共一百二十卷,道光六年(1826年)成书,次年刊行。该书按事分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65目。收录700余家著述,2 230余篇,正文前还编有生存的作者姓名,姓名总目专集、别见三篇,简介入编各家简历及其著作,可谓集清入关至道光初年名人、学者经世论文之大成,分门别类,便于查阅。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此书以光绪十二年(1886年)思补楼重校本为佳。此后,又有盛康、葛士各自编成《皇朝经世文续编》一百二十卷;饶新泉编成《经世文续集》若干卷;陈忠倚编成《皇朝经世文三编》八十卷,增加了“洋务”等篇目。

王庆云与《石渠余记》。王庆云,字雁汀,闽县(今福州)人,道光进士,咸丰初年曾任户部侍郎,官至工部尚书。他通晓时事,留心财政。有感于时政弊端而作《石渠余记》六卷。初名《熙朝纪政》。定稿时不限于康熙一朝,因而改今名。该书选辑清初至道光间典章制度沿革,总共87篇目。多据《清实录》、《清会典》、《清文献通考》、《中枢政考》、《赋役全书》、《国史列传》以及邸报等官方资料,间采私家文集。于诸项制度,多能溯其原始,稽其沿革,并参以按语,间附图表,订正错误颇多。所述清代经济财政情况极为详赡,颇有参考价值。惟于清之秕政仍有所避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书局本流传较广。

王士祯与《池北偶记》。王士祯,字子真,又字贻上,号阮亭、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他25岁中进士,后官至刑部尚书等职,是清代著名文史学家。平生著作甚丰,计有36种270卷,合刊为《渔洋三十六种》。其名著《池北偶记》二十六卷。书成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全书分谈政、谈献、谈艺、谈异四部分,所记清巡按任命、八旗开科、台湾开科、满洲乡试、八旗殉葬等典实和史可法、傅山父子、崇祯五十相诸事,多可参证考史,对研究清初的典章制度和满洲族的风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1980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为佳。

赵翼与《廿二史》。赵翼,字云崧,号瓯北,常州府阳湖县(今江苏武进)人。出身寒微,乾隆十四年(1749年)中举人,官广州知府等职。后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曾先后四次扈从乾隆皇帝至木兰围场秋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平生史学著述颇多,以《廿二史记》为其代表。该书共三十六卷,成书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所考实系二十四史,因《旧唐书》、《旧五代史》未计入数内,故称二十二史。作者意在总贯群史,故对每史,先叙著作沿革,评介得失,然后提出若干问题,从原书排比史事,考核比较,提出己见。全书分卷编次,每卷以类相从,各立标题,总计606条,多据正史纪传表志,相互参校,对编纂体例、内容、史料来源、价值、方法等详加考订评论,并排比历史大事,详近略远,形成史论,颇有见地,为清代史学之名著。以中华书局1984年校证本为佳。赵翼的另一部史著为《曝杂记》,共七卷,是他一生零散笔记的汇辑。该书卷十二是作者在京经历的记录,其中军机处和木兰围场的记述,令人瞩目,而“廷寄”、“军机大臣同进见”等条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注文:

[1]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十、卷一百五十四。

[2] 《清高宗实录》卷七百四十四。

[3] 王先谦:《东华录序》,《受虚堂文集》卷二。

[4] 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读清实录商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620页。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