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契丹贵族皇帝的诗词
耶律阿保机曾以能说汉语自诩,其子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兄弟二人均已能熟练地运用汉、契丹两种文字写作诗文。至于《阆苑集》的作者耶律隆先和耶律琮则更像文学家了。
契丹族诗人众多,辽前期主要以东丹王耶律倍为代表。耶律倍“小字图欲,幼聪敏好学,初市书至万卷,藏
于医无闾绝顶之望海堂。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辽史·义宗倍传》)。他能用契丹、汉文两种文字写作。当年其父耶律阿保机征渤海,凯旋而归,耶律倍作歌以献。后在南京(后改东京,今辽宁辽阳市)起书楼于西宫,又作《乐田园诗》,惜凯旋献歌和《乐田园诗》已失传。今只存其汉文诗作《海上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指后唐)。”此诗乃即兴之作,寓沉痛心境于质直之中,虽20字皆熟语,但却极不平泛。清代著名史家赵翼称此诗“情词凄婉,言短意长”。[1]
辽太宗耶律德光亦工书能文。天显十年(935年)“冬十一月丙午,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于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辽史·太宗纪上》)。耶律德光此文虽已不可见,当一定是篇抒情文字,既能使读者悲之,想必十分出色感人,在契丹文学中应属上乘之作。从现存《报皇太帝问军前事书》看出,其语言简洁凝练、略具文采。其描述石晋政权败亡后汴京的情况:“司属虽存,官吏废堕,犹雏飞之后,徒有空巢。久经离乱,一至于此”,又云:“非汴州炎热,水土难居,止得一年,太平可指掌而致”(《全辽文》卷一)。
辽代中、后期,著名的契丹诗词作家主要有圣宗耶律隆绪、兴宗耶律宗真和道宗耶律洪基三位帝王。耶律隆绪,幼喜书翰,10岁能诗,晓音律,善绘画,制曲百余首,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
现存《传国玺》诗,据传是耶律隆绪的作品。诗中云:一时传美宝,千载助兴王。中原既失守,此宝归北方。子孙宜慎守,世业当永昌。[2]
耶律隆绪曾以契丹大字翻译白居易的《讽谏集》,必然对契丹诗歌的写作起重要作用,惜此译本今已不得见。
耶律宗真、耶律洪基均喜吟咏,与耶律隆绪同样,与臣下均有“诗友”之交。耶律宗真便常有诗赐予戚臣。现存《以司空大师不肯赋诗,以诗挑之》:为避绮吟不肯吟,既吟何必昧真心。吾师如此过形外,弟子争能识浅深。[3]
这里所说司空大师指沙门海山郎思孝,他曾有《海山文集》,现存和兴宗诗二首。又有《天安节题松鹤图》是一首为道宗祝寿的诗:千载鹤栖万岁松,霜翎一点碧枝中。四时有变此无变,愿与吾皇圣寿同。[4]
耶律洪(亦作弘)基,字涅邻,小字查剌,兴宗宗真之长子,此人沉静严毅,才高学博,通音律,善书画,颇喜吟咏。其写作诗文水平也较高。清宁二年(1056年)制《放鹰赋》赐群臣,谕任臣之意。次年八月,以《君臣同志华夷同风诗》进皇太后。他在位数十年,赐诗褒美的记载于史多见。诸如《赐北院枢密副使耶律斡特剌诗》、《赐法均大师诗》等。现存《题李俨黄菊赋》颇有韵致:昨日得卿黄菊赋,碎翦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
此诗是辽人诗中较见功力之作。
(二)契丹文士的诗词
辽圣宗以后,科举取士以词赋,并且列为正科,平日朝野也常有饮宴赋诗、迭相唱和。经皇帝的提倡,许多契丹贵族文人也都作诗编集。在诗词方面,契丹文人也有其突出的风格,并且能把豪放自然的传统与中原成熟精练的因素结合起来。圣宗的名句“乐天诗集是吾师”便是明显的写照。在契丹贵族文人诗集中,比较著名的有前面提到过的平王耶律隆先的《阆苑集》行于世。耶律隆先,字团隐,乃东丹王之子。为人聪明,博学能诗,还有耶律琮,也称合住,又作昌术,系契丹小字创制者耶律迭剌之孙。据《耶律琮神道碑》载:(琮)“优游自得,不拘官爵,而乐之以琴棋歌酒,玩之以八索九丘,雪落西园”,足见其深受汉文化影响,颇具文人的才学情趣。他不但能文,又胆识过人,在促进辽宋通好方面也做出较大贡献。他“智而有文,晓畅戎政。镇守范阳时,尝领数骑径诣雄州北门,与郡将立马陈两国利害。辞气慷慨,左右壮之。自是,边境数年无事。识者以谓合住一言,贤于数十万兵”。[5]
开宝年间,耶律琮在任涿州刺史时写过《与知雄州孙全兴书》,求通好,表示“臣无交于境外,言则非宜;事有利于国家,专之亦可”。其文采甚足观。[6]
此书为骈体,写得颇为出色,引为时人重视。
此外,还有萧孝穆、耶律资中、耶律国留、耶律昭、耶律庶成、萧韩家奴、耶律良、耶律孟简等较著名的文人作家。
萧孝穆,小字胡独堇,是辽圣宗钦哀皇后之弟,历仕圣宗、兴宗二朝,位极高显,廉谨有礼法,官至宰相枢密使,封燕、秦、吴、楚、齐国王。所荐拔皆忠直之士,时人称“国宝臣”,其所著文章曰《宝老集》。
耶律资忠,字沃衍,博学工词章,年四十未仕,圣宗知其贤,召补宿卫。开泰中,授中丞,眷遇日隆。圣宗时,再使高丽,留而弗遣,多年不归。资忠每怀君亲,辄有著述,号《西亭集》。其兄耶律国留善属文,因事下狱,死前著《兔赋》、《寤寐歌》,为世人所称道。其弟耶律昭,字述宁,也博学,善属文,曾为林牙,奉诏作赋述萧挞凛之功,又有《答萧挞凛书》,吴梅评为“雅健有西汉晁贾之风,惜不多见”。
耶律庶成,字喜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善契丹、汉文字,于诗尤工,有诗文集行于世。重熙初,累迁枢密院直学士,曾与萧韩家奴同进《四时逸乐赋》,又同撰《实录》及《礼书》。其弟耶律庶箴、庶箴子蒲鲁也善诗文。庶箴字陈甫(原文误作隐),善属文,官都林牙、尝寄《诫谕诗》与子蒲鲁,蒲鲁答以赋,众称其典雅。[7]
蒲鲁,字乃展,幼聪敏好学,7岁能诵契丹大字,习汉文,未十年,博学经籍。重熙中,举进士第。主文以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条,闻于上,以庶箴擅令子就科目,鞭之二百。寻命为牌印郎中,应诏赋诗,立成以进。帝嘉赏,顾左右曰:“天才如此,必不能武事。”蒲鲁奏曰:“臣自蒙义方,兼习骑射,在流辈中,亦可周旋。”帝未知信。会从猎,三矢中三兔,帝益奇之。转通进。[8]
还有颇享盛名的大手笔萧韩家奴,字休坚,涅剌部人。少好学,弱冠入南山读书,博览经史,通契丹、汉文。官彰愍宫使。兴宗与语,才之,命为诗友。诏作《四时逸乐赋》,帝称善。擢斡林都林牙,兼修国史。自是,日见亲信。遇胜日,帝与饮酒赋诗,以相酬酢,虽谐谑不忘规讽。平日著译甚多,有《六义集》十二卷行世。[9]
耶律良,字习睰,小字苏,乾州(今辽宁北镇西南)人。极好学,读书医巫闾山,学既博,入南山肄业,留数年而归。官至惕隐、中京留守、死后追封辽西郡王。善诗赋,其《秋游赋》、《捕鱼赋》颇受辽道宗洪基欣赏。由是恩遇稍隆,迁知制诰。曾为道宗编辑御制诗文,目曰《清宁集》。其作品有《庆会集》,道宗亲为之作序。
耶律孟简,字复易,耶律屋质五世孙。性颖悟,6岁,其父家奴晨出猎,俾赋《晓天星月诗》,孟简应声而成,父大奇之。既长,善属文,其史识既高,文亦雅淡有法。官至节度使,因反对佞臣耶律乙辛,流谪边远。史载其虽以谗见逐,不形辞色,遇林泉胜地,终日忘归。后闻太子遇害,不胜哀痛,作《放怀诗》20首伤之,惜只存其序。
(三)契丹女诗词作家
契丹作家文学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后族中的女作家,她们的诗词成就很高。诸如:辽圣宗芳仪李氏,相传为南唐国主李瞡之女,由于她生长在文风极盛的环境里,所谓“满堂诗酒皆词客,夺锦挥毫在瑶席”,自当娴于文墨,雅好诗词。她对圣宗耶律隆绪的写作和契丹文学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在耶律隆绪的百余首曲中,便可能有芳仪的贡献在其中。现存《鼓吹词》便可能是她创作的。[10]
鼓吹词》云:五年一巡狩,仙仗到人间,问稼穑艰难。苍生洗眼,秋光里,今日见天颜。金戈玉斧临香火,驰道六龙闲。歌谣到处皆相似,天子寿南山。
借巡狩以问稼穑之艰难、苍生之得见“天颜”,正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学模式。辽道宗皇后肖观音不仅其姿容冠绝,而且诗才出众,她那首颇有气魄的《伏虎林应制》七言绝句:威风万里压南邦,东去能翻鸭绿江。灵怪大千俱破胆,那教猛虎不投降。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北方民族女性的雄豪之气,并道出了这位宫廷女性高瞻远瞩的政治抱负。此诗风格雄豪粗犷,气势雄奇,大气磅礴,压倒一切。她曾因谏道宗游猎而受到冷遇,其所作《回心院》词10首,通篇是从宴寝起居日常生活诸方面联章铺叙,反复咏叹,将一个孤处深宫的女子不幸哀愁委婉曲折地表现出来,如泣如诉,至悲至凄,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清代文人徐《词苑丛谈》曾评曰:“怨而不怒,深得词家含蓄之意,斯时柳七之调尚未行于北国,故肖词大有唐人遗意也。”另一位女作家是辽天祚帝之文妃肖瑟瑟,此人“能歌诗讽谏”(《辽史·后妃传》),因见天祚沉溺畋游,乃作歌以讽喻,其词颇为激切,歌中劝道: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其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志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惜萧瑟瑟的直言极谏却未被天祚帝采纳,辽朝终于亡国。
用契丹文字撰写的作品,要以寺公大师所撰的《醉义歌》最为著名。蒙古汗国时著名的契丹文学家耶律楚材在用汉文翻译该诗时所作序言中称寺公大师为“一时豪俊”、“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其旨趣高远,不类人间语,可与苏黄并驱争先耳”。该诗译作汉文128句,840言,以“藉地为茵天作幕”的苍凉格调奏出了雄浑昂扬、掷地有声的北国刚健之音,从中不仅可以看出契丹文学所达到的可观水平,而且能够透视中原文化与松辽文化的广泛交流和相互融合。[11]
注文:
[1]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七。
[2] 孙平仲:《珩璜新论》,《全辽文》卷一。
[3] 王寂:《辽东行部志》引《海山文集》,《全辽文》卷二。
[4] 《全辽文》卷七,《辽东行部志》。
[5] 《辽史·耶律合住传》。
[6] 《宋朝事实类苑》引《谈苑》,《全辽文》卷四。
[7] 《辽史·耶律庶箴传》。
[8] 《辽史·耶律蒲鲁传》。
[9] 《辽史·萧韩家奴传》。
[10] 冯继钦等:《契丹文化》,《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史·民族文化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1] 周惠泉:《东北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发展》,《北方民族》1996年第2期。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