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女真书面文学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
(一)金代前期诗文
金代前期的诗文,是指海陵王完颜亮以前的女真文学兴起时期,此期的文学总体说来具有浓厚而鲜明的民族特色,质朴豪放、直率粗犷,与金朝开国气象是相适应的,表现出女真人勇于吸收、积极进取的开放意识。辽、宋
文学对女真文学兴起的影响是主要的。金初辽宋文士受聘教授皇族及贵族子弟,这些人广泛地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不断地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层次和文化素质,使女真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交融,并为女真文学的发展孕育了作家队伍,从辽末女真文学的原始状态,进入善诗赋的精通文墨阶段,出现了诸如完颜勖(乌野)、完颜亮为代表的诗文大家。
完颜勖,字勉道,女真原名乌野,被誉为“女真秀才”,少年时习契丹字,酷爱文学,熟悉掌故。熙宗即位后,拜勖为太保,后又晋为太师、汉国王。他常陪熙宗狩猎,一次熙宗连射五虎,勖当即献《东狩射虎赋》,备受熙宗推崇。勖刚正寡言,能用契丹字作诗文。还著有《熙宗尊号册文》、《女真郡望姓氏谱》及其他一些文章。世宗评论他“谏表诗文甚有典则”(《金史·勖传》)。
完颜亮,字元功,本名迪古乃,金朝第四代皇帝。少时习读书,爱吟诗为文。其诗作反映了女真人尚武重勇的进取精神,笔力雄健,气象恢宏。早在做藩王时,便以“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之名句为人书扇表现出非凡的志向。正隆南征至维扬,望江左赋诗云:“万里车书尽会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其女真贵族金代帝王欲一统天下的豪言壮志。因而《大金国志》曾称赞其“一咏一吟,冠绝当时”。完颜亮不仅诗作得好,而且还擅长作词,如《喜迁莺·赐大将军韩夷耶》云:旌麾初举,正力健,嘶风江渚。射虎将军,落雕都尉,绣帽锦袍翘楚。怒磔戟髯争奋,卷地一声击鼓。笑谈顷,指江南齐楚,六师飞渡。此去无自堕。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成功旦莫。问江左,想云霓望切,玄黄迎路。[1]
据岳珂《史》载:完颜亮“使御前都统骠骑大将军韩夷耶射雕军二万三千围,子细军一万,先下两淮;临发,赐所制《喜迁莺》以为宠”。此词虽写将军勇武气概,实为自况,以抒发自己坚信胜利的情志,个性十分鲜明,词中使用了中原历史典故,词风颇似苏轼词之豪放。完颜亮的词作,尚有《昭君怨·雪》、《鹊桥仙·待月》、《念奴娇》等也很有名。总之,尽管完颜亮在霸业上未能如愿以偿,但在文学成就和艺术上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给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带来新的因子,实为难能可贵。
(二)金代中期诗文
金代中期的女真诗词,当以金世宗完颜雍、完颜允恭父子和章宗完颜〖FJF〗瞡〖FJJ〗为代表的女真文学发展时期。此时女真人思想观念上的儒学化、审美心理上的中原化为其总体特征。金世宗完颜雍一方面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教化女真人,在价值取向上逐渐向上转移;另一方面,又力图保持本民族刚健纯实的民族精神,看来似乎矛盾,但他力图把二者结合起来。太子允恭的诗歌里,已显示出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诗歌技巧,其文化心理也由雄豪刚健转向雅致渊静。显宗允恭,女真名胡土瓦,世宗次子,“体乳雄传,孝友谨厚”。大定元年(1161年)立为皇太子,他“好文学,作诗,善画人物,马尤工”。据《中州集》载允恭诗两首,即《赐石右相琚生日之寿》和《风筝》。前首诗赞颂大定名相石琚的德行比之于唐开元名相姚崇和宋瞡,并追石琚对自己的教育,向老师石琚祝寿,表示对恩师的怀念和崇敬。《风筝》诗描写的是放风筝的情景,全诗语言流畅自然,真实地反映了放风筝人的感受,乐观的情绪诉之笔端,给人们以轻松、愉快之感。允恭的两首诗情调是积极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章宗完颜瞡兼具本族与汉族双重文化教养,善书能诗词,其词纤巧,近似“宫体”,其诗词虽多,但意境只在宫中生活,与完颜亮全然不同。其诗《宫中绝句》云:五云金碧拱朝霞,楼阁峥嵘帝子家。三十六宫帘尽卷,东风无处不扬花。
章宗的词《蝶恋花·聚骨扇》:几股湘江龙骨瘦,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金镂小钿花草斗,翠绦更结同心扣。金殿日长承宴久,招来暂喜清风透。忽听传宣须急奏,轻轻退入香罗袖。
这首词把龙骨扇和宫女联系在一起,其诗风确实纤巧绮丽。
(三)金代后期诗文
金代后期,即金宣宗贞南渡之后的女真文学。正如刘祁《归潜志》指出:“南渡后,诸女真世袭猛安谋克,往往好文学,喜与士大夫游。……作诗多有可称。”[2]
涌现了一批如完颜、术虎邃、乌林答爽等“一洗柔弱萎靡之风”,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文作者,其中尤以完颜的诗词成就最高。正所谓“尖新奇俏”、“以俗为雅”是这一时期文学突出的民族风格。
完颜,本名寿孙,字子瑜,自号樗轩老人,世宗之孙,越王允功长子。少时从师朱巨观学诗,博学有俊才,不仅善于写诗,且精于绘画,书法更为有名,其字直接师承于任询,深受汉文化熏陶,常以苏轼、赵德麟自诩与自况。他以王孙公子的高贵出身与深厚的汉文化教养,处在金末防忌宗室、强邻压境、国运日蹙的环境气氛中,写出一些感时伤世之作。他追怀往日的民族雄风,面对衰败的历史命运,抚今追昔的感情往往出现在那些本族主体意识极强又情怀抑郁、志不获伸的作品之中。他固然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是从思想情调上看其作品,则往往带有女真民族古朴纯真的遗风,他没有数典忘祖,而是一直眷恋着白山黑水之地的故乡。如《梁园》诗云:一十八里汴堤柳,三十六桥梁苑花。纵使风光都似旧,北人见了也思乡。[3]
在昔日汉梁孝王营筑而用以游赏宴宾的雅胜之地,他遥望故乡,追思历史,尽管汴京的景色多么迷人,也冲淡不了女真人思念祖宗兴邦之地的感情。另如《思归》:四时唯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惊动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遥想翠云亭下水,满陂青草鹭鸶双。
金朝的鸭绿江流域隶属于婆速府路。诗中借景写情,十分婉转而入妙,表达了诗人一往情深的思归之意。
完颜一生诗文甚多,惜大多散佚。幸有其好友元好问所编《中州集》录存其诗41首,乐府词7首。完颜不仅以诗名世,又善填词,其词作清刚俊逸,颇为可观。有《朝中措》、《青玉案》、《沁园春》、《临江仙》、《春草碧》等名篇传世。元人杨朝英在评论“近世大乐”时,曾将完颜的《春草碧》与苏轼《念奴娇》、辛弃疾《摸鱼儿》、柳永《雨霖铃》等名篇并称。尤其是《朝中措》托意高远,堪为代表作,其词云: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霜清玉塞,云飞陇首,枫落江皋。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4]
词中的襄阳、凤凰台当时均为南宋辖区,玉塞(即甘肃玉门关)则为西夏领地。作者能突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息繁衍的疆土河山尽收笔端,追昔抚今,洋溢着盛衰兴亡之感叹,表明他胸襟开阔、气度不凡、能站在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立脚点上来抒情言志,十分难能可贵。元好问评论完颜是“百年以来,宗室中第一流人物”,是女真族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5]
(四)金代渤海汉人文士的诗词
在金代除女真文人的诗词作品外,渤海、汉人文士的诗词成就也很高。诸如辽东渤海遗裔大族诗人辽阳张氏、高氏家,岳阳王氏家族的一些作家便是重要代表。张浩是金初五朝元老,曾任“秘书郎”、“卫尉卿”等,是一位敢于直谏的人,又是一位作家,著有《华表山文集》,惜已佚。浩有六子,即汝为、汝翼、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张氏父子都擅文学,“父子兄弟俱能诗”,惜流传至今的不多。张浩同曾祖的张玄素、张玄征及玄征之子张汝弼,也均为爱好文学的人。据《渤海国志长编·遗裔列传》载,张氏家族,本姓高氏,系后改张氏。张氏家族的诗文,流传至今的仅有张汝为的文《游灵岩寺纪》、张汝能的文《金赠光禄大夫张行愿墓志》和张汝霖的《春溪》诗:黯黯春愁底处消,小桃无语半含娇。东风不管前溪水,暖绿溶溶拍画桥。
诗中创造了一个闲适优美的意境,风景如画。
辽阳高氏家族也是渤海后裔,主要有高絗及其子守义、守信、守礼,以及守信子高宪。高絗留下了文《苏文忠公书李白诗卷跋》,是东北文人研究评论李白、苏洵较早的文章,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指出:“太白清奇出尘之诗,老泉飘逸绝伦之字”两句对仗、准确地评论了李白诗的风格和苏洵书法的特色。
高宪,字仲常,高絗之孙,是王庭筠的外甥,“幼学于外家,故诗笔字画,俱有舅氏之风”。据李屏山(纯甫)的《故人外传》载,高宪年不到39岁就作诗数千首了。可见他是金代东北的高产作家、著名诗人。其诗见于《中州集》者有《元夕无灯》、《题新山寺壁》、《焚香六言》(四首)、《长城》、《寄李元英》等八首。诗的内容表现了相近的倾向,是归隐、向佛的远离尘世的思想,诗中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创造了清新独特的意象。诗中用词不俗,用典贴切,对仗工整,韵律铿锵有味。其咏史诗《长城》是一首对秦始皇功过评述的叙事诗,语句的概括性很强,所反映的历史生活是广阔的,给人以一种“千古兴亡”皆有定(规律)的感觉。在诗人笔下秦始皇的功在于统一了六国,“六国萧条九州一”,其过在于他的暴虐:焚书、争霸、造阿房宫、筑长城。指出:秦亡不在于“外兵”,而在朝内的昏庸、腐败。这种看法是难能可贵的。高宪的词也很有名,惜见于《中州乐府》者仅为两题,一为《梅花引》,一为《贫也乐一》下又有《将近酒二》。其诗词情志真实,语言形式自然优美。
熊岳王氏家族,指辽、金以来世居熊岳的王政、王遵古、王庭筠一家。王政一名南撒里,辽时沉浮乡里,有三子,即遵仁、遵义和遵古。王遵古为金代人,有四子,即庭坚、庭玉、庭脄和庭筠。王庭筠能诗,堪称金代东北的大诗人。王庭脄有子王万庆,有诗文传于世。可见,王氏一家世代均有诗文家,是松辽著名的文学世家。王遵古,字元仲,人称“辽东夫子”,其妻为渤海遗裔辽阳张浩女。其诗传于今者有《过太原赠高天益》,文传于今者有《博州庙学碑阴记》。王庭坚,字子贞,能诗,其诗《野菊》:斗鸡台下秋风里,白白黄黄无数花。日暮城南城北道,半随榛棘上樵车。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短诗,耐人寻味。菊虽为人们观赏的名花,菊之傲霜虽被看成某种性格的象征,但在这里的“野菊”却如同柴草了。
大诗人王庭筠,字子端,自号黄华山主。少年聪颖,7岁学诗,11岁赋全题,能诗能文,登大定十六年进士,曾任章宗朝书画局都监、应奉翰林文字、翰林院修撰、郑州防御判官等职,文采风流,照映一时。因受赵秉文上书章宗之案的牵连而入狱,足见其一生坎坷。文集有《黄华集》四十卷、《辨》十卷传世,收入《辽海丛书》中,其诗以黄庭坚为法,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其诗见于《中州集》的28首。《补遗》中又补录4首。其内容可分为反映人生感受、表现皈依佛门、记录狱中情思、描写自然风光等方面。其中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占有重要地位。有些诗意境优美,是情景交融的好诗。诸如:《偕乐亭》中,创造的“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的意境;《野堂》中描写的“雨声偏向竹间好,山色渐从烟际来”的景色;《孙氏午沟桥亭》中描写的“寂寞独归时,沙鸥晚无数”的情境。以及《夏日》、《采莲曲》等短诗中描绘“槐枝”、“新荷”的事物形象,均有很强的感染力。《秋郊》诗云: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
此诗意到笔随,秋景如画,堪为佳作。
王庭筠的词见于《中州乐府》中,共12首。包括《大江东去》、《谒金门》(二首)、《菩萨蛮回文》(三首)、《凤栖梧》、《清平乐》(二首)、《水调歌头》、《乌夜啼》、《诉衷情》等。其中《凤栖梧》词云: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情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6]
这是一首怀念故土的抒情诗。
总之,王庭筠堪称金代东北第一文人,他能诗、能文、能书、能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才子,同代人或后来人对其评价都很高。赵秉文的《题黄华墨竹》和《寄王处士子端》、完颜的《黄华画古柏》、王若虚的《王内翰子端诗》、雷渊的《题黄华江皋烟村》、张行简的《题子端雪溪小隐图》、李纯甫的《子端山水同裕之赋》等。尤以元好问的《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首》评价最中肯,有“辽海东南天一柱”之誉。
(五)其他诗人
其他辽东籍诗人,还有辽阳李献可的《清水寒食感怀》;开原王浍的《洞仙歌》;辽东冯文叔的《客舍》诗,为世所称;盖州人刘仲尹、庞铸(一说大兴人);锦州人李经;辽西人邢具瞻、辽西义州人田锡等。尤其是义州著名的契丹文人耶律履,是东丹王耶律倍七世孙,秀峙通悟、精历算书画、尤善属文。《中州集》收其诗《史院从事日感怀》一首,诗中反映出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思。唐圭璋《全金元词》收其词《虞美人·寄云中完颜公》一首。临潢人王革,一名著,字德新,为人有蕴藉,善谈笑。密公与之唱酬,相得甚欢。刘祁《归潜志》称王革“少有才思,诗笔尖新,风流人也”。平州(今辽宁朝阳)人王元粹“年十八九,作诗便有高趣,性习专固”。[7]
鹤野(今辽阳西南)人高德裔,字曼卿,《中州集》载其《坐忘女》诗,写的是一个坐而失去记忆的女子。辽东人高庭玉的诗《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是一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写自己到了月宫的情景。据说刘祁家藏高庭玉诗“数十篇,遭乱,失去”。[8]
惠州(今建平县北)人冀禹锡的诗有《寄聂元吉》、《僧房》、《赠雷御史兼松庵冯文》等。上述6位金代东北诗人均有诗流传于世。还有一些诗人,虽史载有诗,但有的无诗流传。他们是宁城人冯子翼、其子冯壁“诗文行世者最多”。辽阳人萧永祺、大定人郑子聃,“平生著诗文至二千余篇”。北京路人史肖,字舜元,有诗集,号《澹轩遗稿》(惜未见)。辽东人吴子英,善诗。平郭人路忱,字子诚,有《秋怀》诗一首。由上可见,金代松辽诗歌之繁盛。
(六)流寓东北的名士诗作
值得注意的是流寓东北的名士的诗作成就也很突出。诸如宇文虚中、吴激、朱弁、洪皓、高士谈、蔡松年、蔡皀等人的诗词佳作。在这些名士中,有的是被扣宋使,有的是由宋转而仕金的。四川成都人宇文虚中,字叔通的诗,《中州集》存录50首,其中有描述东北的诗作,如《在金日作》(三首),仅选其中一首:满腹诗书漫古今,频年流落易伤人。南冠终日囚军府,北雁何曾到山林。开口摧颓空抱朴,胁肩奔走尚腰金。莫邪利剑今安在?不斩奸邪恨最深。
这首诗是诗人羁留金国初期之作品,表现的情感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了诗人对故国怀念的真情。其词作传世的不多,仅见的《迎春乐·立春》和《念奴娇》两首,都是抒发自己羁留金国之感慨的。《念奴娇》中有“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的句子,便是这种情感的反映。
福建建州人吴激,字彦高,自号东山,工诗能文,“尤精乐府,造语清婉,哀而不伤”(《金史·吴激传》),著有《东山集》十卷,惜不传。《中州集》存其诗25首,《中州乐府》存其词5首。其诗词多怀爱故国之思,代表作有《岁暮江南四忆》,还有《秋夜》和《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等。另有《鸡林书事》一诗很值得注意,这是一首反映古新罗国的叙事诗。他的词作,唐圭璋《全金元词》收词10首,其中《满庭芳》、《瑞鹤仙》(寄友人),均为描写东北之作,《满庭芳》中“应怜我,家山万里,老作北雁臣”之句,表现了羁留东北的凄婉之感。
江西吉州人朱弁,自号观如居士。著有《曲洧风月堂诗话》惜今不传。《中州集》收录其诗39首,其诗《春阴》反映了诗人羁留东北的心情。类似的诗还有《元夕有感》、《寒食》、《十七夜对月》、《独作》、《上巳》、《重九》等,多是反映身居北国异地愁苦之情的诗。当然,有的也直接反映北国风情和生活的。如《炕寝三十韵》:“风土南北殊,习尚非一躅。出疆虽仗节,入国暂同俗。淹留岁再残,朔雪满崖谷。御冬绍裘敝,一炕且瞋伏。……”这种冬季里穿裘皮、住暖炕的生活,真实地描写了因寒冷形成的东北生活特色。
江西鄱阳人洪皓的词作很精彩,他羁留金朝10年,写下了反映东北历史生活的《松漠纪闻》,其词作见之于《全宋词》者21首。其中《木兰花慢》(二首)、《浣溪沙》(三首)和《临江仙》都是写于东北的作品,内容多是思念家乡的情思之作。以上是被扣使宋的几位名士的诗词著述。
在由宋转而仕金的名士中,高士谈、蔡松年、蔡皀父子的诗词成就突出。高士谈字子文,又字季默,著有《蒙城集》,《中州集》收其诗30首,《中州乐府》收其词3首。其中《不眠》、《秋兴》、《晚秋抒怀》、《早起》、《春日》、《梨花》等,反映了他仕金之后的复杂心情。代表作是《不眠》:不眠披短褐,曳杖出门行。月近中秋白,风从半夜清。乱离惊昨梦,漂泊念平生。泪眼依南斗,难忘故国情。[9]
诗中表现了诗人在金的复杂心情,诗人因为乱离而转仕,虽有了安身之处,但想到自己漂泊异乡,心情自然是抑郁的,南望故国不免流下思念之泪。《梨花》诗,虽然也直接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对东北春天的景色描绘却是很美的,初见一枝白,却浪漫有香。并在这首诗的前半部分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得有声有色,意境幽雅妩媚。
蔡松年,字伯坚,仕金曾做高官的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右丞相、封卫国公。其“文词清丽,尤工乐府,与吴激齐名,时号‘吴蔡体’(《金史·蔡松年传》)”《中州集》存录其诗59首,《中州乐府》录其词12首,均有东北之作。其代表作有《渡混同江》、《银州道中》。前者是诗人渡混同江(即松花江)时的感想之表露;后者是描写去银州(今铁岭银州镇)途中所见。时值秋天,土地上爬有许多霜螯、重岩上的野菊正在开放,大者如钱,非常好看。面对此景,诗人联想到宋代大诗人黄庭坚的话“无酒令人意缺然”。
蔡皀字正甫,蔡松年之子,出生在东北黑龙江,他“七岁赋菊诗,语意惊人,日授数千言”(《金史·蔡松年传》)。《中州集》收其诗46首,其中反映东北生活的代表作是《医巫闾》三首和《靅川道中》。《医巫闾》诗云:幽州北镇高且雄,倚天万仞蟠无东。祖龙力驱不肯去,至今鞭血余殷红。崩崖暗谷森云树,肖寺门横入山路。谁道营丘笔有神,只得峰峦两三处。我方万果来天涯,坡缭绕昏风沙。直教眼界增明秀,好在岚光日夕佳。封龙山边生处乐,此山之间亦不恶。他年南北两生涯,不妨世有扬州鹤。
诗人描绘了医巫闾山的雄奇壮美和古迹峰峦,并介绍了有关医巫闾山的传说。诗中还把医巫闾山和封龙山都看成是大自然的美好景观。反映医巫闾山的诗还有《闾山》和《十三山下村落》两首。
此外,由辽转而仕金的诗人,主要有左企弓和虞仲文二位。左企弓字君材,他曾向金太祖阿骨打献诗曰: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史·左企弓传》)。虞仲文字质夫,“七岁能作诗,十岁能属文,日记千言,刻苦学问”。《中州集》收其4岁时所作《雪花》诗:琼英与玉蕊,片片落前池。问着花来处,东君也不知。[10]
作为一个4岁的儿童,能写出这样语句不凡的诗,确实是难能可贵。
至于中原诗人咏东北者也不乏其人,诸如刘著、赵秉文、李、闫长言、王寂等。这里主要介绍著名学者赵秉文的《长白山行》和大诗人王寂的《沈州怀古》。
河北磁州滏阳人赵秉文,字周臣,号闲闲,大定二十五年进士,是金著名学者和文人。累官翰林侍读学士,曾官至礼部尚书,一生仕五朝,官六卿,史称“金士巨擘”,著有《滏水集》、《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补赞》、《资暇录》等,平生诗文颇多。《中州集》、《全金诗》均收其诗作,他所写的《长白山行》、《连云岛望海》、《辽东》、《东京见梅》、《连云潮退》、《桃花岛回寄王伯宜》等反映东北的诗作都很有名。尤其是《长白山行》云:长白山雄天北极,白衣仙人常出没。玉龙垂爪落苍崖,四江飞下天绅白。匹马渡江龙飞天,云起侯王化千百。至今甲第多属籍,时清球马争驰突。锦鞯貂帽猎春风,五陵豪气何飘忽。前年北骑瞰中原,准拟长城如削铁。君家兄弟真连璧,胸中十万森戈戟。向曾论事天子前,汉庭诸人动颜色。心知不易一囚命,顾肯贪功事无益。西南方面应时须,帝日来前无汝易。从来十盖不补损,三辅肖条半荆棘。瘦妻曳耙女扶犁,惟恐官军缺粮给。呜呼疮痍尚未复,且愿休兵养民力。老夫谬忝春官伯,白首书生不经国。伫公功成归庙堂,再献中兴二三策。[11]
此诗既描绘了长白山的雄姿,又记述了有关长白山的神话,即白衣观音的故事,还概括了发源于长白山的金代女真及其发展壮大的历史,又表达了诗人“且愿休兵养民力”的愿望和理想。赵秉文在金代文坛上,自大安三年党怀英谢世后,成为文坛盟主。元好问在《闲闲公墓铭》中认为:“大概公之文出于义理之学,故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气势纵放,不守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古诗则沉郁顿挫似阮嗣宗,真淳简淡似陶渊明。”至其晚年,诗法唐人,魁然一时;词效东坡,壮伟不羁。
在松辽文学史上最值得推重的是歌颂东北最多的大诗人王寂。王寂字元老,蓟州玉田人。天德三年进士,大定末年被任命为提点辽东路刑狱。最后寿终于中都路转运使。是金代中叶的重要文学大家,大定年间颇享盛名,著有《拙轩集》、《北迁录》。在提点辽东路刑狱期间,写成《鸭江行部志》和《辽东行部志》两部重要文史著作,是研究东北历史和文学的重要资料。元好问称其“专于诗”。而《四库全书总目》评曰:“寂诗境清刻露,有戛戛独造之风,古文亦博大疏畅,在大定、明昌间卓然不愧为作者。”对后起作家王若虚、李俊民等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王寂的诗,除几首见于《中州集》,其余见于《辽东行部志》,《辽东行部志》中载诗75首。均为反映松辽大地及其历史生活之诗。其中吊亡怀古诗《沈州怀古》:李唐遭百六,边事失经营。大氏十传世,辽人久弄兵。战场春草瘦,戍垒暮烟平。今日归皇化,居民自乐生。[12]
此诗为诗人途经沈州(今沈阳)的感发之作。诗文回顾了李唐王朝征伐辽东造成的边事荒废,以及契丹与渤海的辽东之战造成民不聊生的历史。女真统一了辽东大地,才使人民得以安生。诗中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这种吊亡怀古诗,还不止一首,还有《广宁庙》、《哭王继昌》、《题药师院》等数首。
注文:
[1] 岳柯:《史》卷八。
[2] 刘祁:《归潜志》卷六,中华书局版,第63页。
[3] 元好问:《中州集》第五卷。
[4] 元好问:《中州集·中州乐府》。
[5] 穆鸿利:《女真族著名诗人完颜及其作品》,《满族文化研究》1982年第1期;《女真族诗人完颜》,东北师大学术论丛《历史人物论集》1983年第4期。
[6] 元好问:《中州乐府》。
[7] 元好问:《中州集》小传。
[8] 刘祁:《归潜志》卷四。
[9] 元好向:《中州集》甲集第一。
[10] 元好问:《中州集》壬集第九。
[11] 赵秉之:《闲闲老人滏水文集》卷五。
[12] 王寂:《辽东行部志》。
网页编辑:邵宝华
内容把关:白嘎达